遼博將展覽延至博物館外 “字途”教育展覽推答題選單

本文轉自:遼寧日報

“字途”教育展吸引不同年齡段觀眾前來觀看。

遼寧日報記者 朱忠鶴 文並攝

核心提示

5月31日起,遼寧省博物館正式恢復對外開放。作為恢復開館後的第一個展覽,“字途——中華傳統文化系列教育展”主題鮮明、展陳新穎、互動性強,吸引不少青少年觀眾前往參觀。

整個展覽強調“由字及物”

走進遼寧省博物館三號展廳,迎面的是白色的、寫著“字途——中華傳統文化系列教育展”幾行字和由多個漢字組成的橘黃色與白色相間的背景牆。整個造型與色調,充滿了活力與輕鬆。6月1日上午,展廳內別具一格的設計,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因為這是呈現給青少年觀眾的一個展覽,所以,我們在色調上特意強調了青春與活力。這也是這個展覽的亮點之一。”策展人遼寧省博物館公共服務部副主任張瑩說。

記者注意到,展廳內大面積使用橘黃色,營造出輕鬆氛圍,在地面和天棚的處理上,也遵循了舒緩的基調。比如,地面上的指示標識沒有采用博物館內常用的硬線箭頭,而是改為了文物造型的標誌。

不僅如此,不同於以往一些文物展“用物說事”的方式,“字途”教育展以漢字的演變歷史為主線,輔以文物展示。在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綿延了幾千年的漢字發展演變過程中,甲骨、簋、爵、虎符、銅權、封泥、瓦當、漢磚、碑帖拓片等各類文物嵌入整個時間軸線,實現了“由字及物”。當觀眾參觀到漢字某一發展階段時,可藉助展廳內的文物,一目瞭然。

據悉,整個展覽所展出的48件文物都是遼寧省博物館的自有文物。

全方位互動是展覽主要特色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字途”教育展將觀展與互動進行了有機融合。

在展廳現場,不僅擺放了三維針雕牆,孩子們用身體或手掌就能書寫漢字,做到寓教於樂,而且還以“倉頡造字”為主題製作了動畫短影片,讓孩子們輕鬆瞭解這一段歷史。

走進博物館看展覽,走出博物館想展覽,將展覽延伸至博物館外,這也是“字途”教育展的主要特色。“字途”教育展別出心裁,特意圍繞展覽推出“青少年知識趣味答題冊”,小觀眾回到家後,可以根據觀展後的記憶,逐一回答題冊中的問題,答題完畢,可掃描二維碼獲取正確答案。

為了吸引青少年,“字途”教育展整個展示設計還採用了明信片式造型。明信片正面,是每一個展櫃,製作者根據文物造型與上面的漢字,在展窗上勾勒出不同造型;明信片背面,則是懸掛在展廳牆壁上的展板,展板右上角,還特意加蓋了標記有“遼寧省博物館”字樣的郵戳,讓明信片的造型更加彰顯。張瑩告訴記者,他們想透過這種承載文字的明信片的方式,更好展現漢字演變歷史。

據悉,從5月末正式啟幕的“字途——中華傳統文化系列教育展”將一直持續到今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