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元·舒頔《小重山·端午》

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古代,人們在端午節要在門前懸掛白艾,屋簷下插上菖蒲,身上佩戴香囊,帽子上簪上榴花,端午節就在混合著植物清香的清晨拉開了帷幕。

再有幾顆軟糯香甜的粽子的點綴,恰好就構成了一幅濃情端午、粽葉飄香的節日圖景。

由於古代五與午相通,“端”為“正”,“午”為“中”,“端午”便是“中正”之意,因此,端五亦稱為端午、重午。古人在端午節還有用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故又稱沐蘭節。唐宋時,稱天中節、端陽節。

古代的很多端午習俗傳承至今,歷久彌新,早已成為了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節日習俗文化,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共同創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種文化,而這種文化自然形成一個民族的凝聚力,所以不能忽視節日文化的內涵

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民俗學者

阿蘭·鄧迪

認為,時間呈線性流逝,而節日就是這條線條上的刻度,有了度量,生活才有了意義。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一樣,都蘊含著濃厚的文化積澱,體現了歷史的演變,展現了風土人情、道德倫理等。

正如文章開頭引用的那首端午詞一樣,或許是因為芝蘭並茂,或許是因為艾草飄香,或許是粽子的清香和美味,或許更是因為詩詞的魅力,才讓我們能近距離地感知節日的文化內涵。

傳統節日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程序中形成的一種體現民族價值觀念、文化傳統、倫理道德與生活方式的文化形式。

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傳統節日起源的文化記憶不斷被文獻記錄,由此成為經典化和儀式化的過程,也是被確認為傳統節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據。

如端午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與紀念屈原有關的說法最早見於東漢應劭《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這一習俗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

關於五月五日與端午習俗的記載,最早見於《禮記》中的這句話:“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秦代以後,南北方的端午習俗進一步融合,主要的風俗是避惡和避災。唐初,五月五日已成為法定假日,而且“端午”這一節日稱謂也是在唐代見諸文字記載的。

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宋代則有“端午節”之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一書中專門有“端午”一欄,生動地描述了杭州人過端午節的盛況。除了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對端午的文字記載外,宋代的詞人們也在端午節裡飛揚文字,共敘佳節。

歐陽修說“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陳與義說“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黃裳說“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陸游說“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不管是歐陽修筆下的菖蒲美酒、蘭草沐浴,還是陳與義筆下的吟詠楚辭、緬懷屈原,抑或是黃裳筆下的龍舟競渡,更或是陸游筆下的粽葉艾草,一幅幅端午安康的畫面早已躍然紙上。詩詞之外,更是文人們對端午習俗與文化的認同。

說到宋詞,少不了蘇軾,蘇軾是一個極富情感與趣味的人,對大千世界無不充滿著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好奇心。蘇軾的詩詞創作領域極為寬廣,山川草木、鳥獸蟲魚、社會時事、節日風俗,都可隨意擷取,信手拈來。

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而蘇軾有關端午的詩詞更是透露著他的精神世界與人文情懷,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審美內涵。

蘇軾到黃州後的第二個端午,受到黃州知州徐君猷的邀請,兩人同賞美景,開懷暢飲。於是蘇軾在宴席上寫下了這首《少年遊·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銀塘朱檻麴塵波,圓綠卷新荷。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

好將沉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遊過。

這是一幅光與彩流動的端午節畫面

:硃紅色的欄杆,倒映在池塘中,水光一色,一陣微風拂過,水面泛起陣陣波紋,在五月陽光的對映下,波光粼粼,圓圓的荷葉如同一把把綠色的小傘撐在池塘上,荷葉下的魚兒歡快地遊動著。

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這也是一幅人與景交融的端午節畫面

:蘇軾用蘭葉浸泡過的水沐浴,品嚐著用菖蒲花新釀的美酒,五月豔陽天,天氣清明而暖和。與朋友歡聚歡笑,共同酬謝端午佳節,這裡有美酒歌舞陪伴,這一刻沒有工作的案牘勞形,沒有車馬的喧囂。

在這風光宜人的池塘畔,賞景品酒,吟詠詩詞,一定要盡興而歸。

這首詞的上片寫黃州五月一派清新昇平的氣象。蘇軾將眼前的池塘、欄杆、碧波、綠荷、蘭枝、菖花融進詞中,共同構築了一幅清新宜人的黃州圖景。

加之黃州惠風和暢的五月天,自然構成了一幅五彩繽紛的令人陶醉的端午美景圖。

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下片,寫蘇軾與徐君猷一起歡度端午佳節的熱烈氣氛。極寫蘇軾與友人徐君對酒當歌的豪邁情懷,十分傳神。後三句,是蘇軾讚美好友徐君猷治理黃州的功績。

黃州民風淳樸,民事訴訟少,百姓安居樂業,政通人和,所有這些都是徐君猷治州有方的結果。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上片結尾處“天氣尚清和”,收而未盡,為下片留出餘地,正好是下片起句“好將沉醉酬佳節”的過片句,由詠景而轉向寫人,起了承遞作用,景情融合。

這首詞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寫黃州端午節的自然風光,實則是蘇軾借題發揮,歌頌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樂的功績,也自然隱含蘇軾為民分憂、造福一方的美好願望。

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元祐五年,蘇軾到杭州擔任知州。“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這句話說的就是杭州與杭州的山水。

杭州是一座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的名城,也是一座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風景的城市。

初來杭州的蘇軾,被眼前的風光所吸引,他遊覽了許多名勝古蹟與人文風景。杭州山水有情、風光可愛,杭州的美景,讓蘇軾流連忘返。與朋友寄情杭州山水,也成為蘇軾工作之餘最好的選擇與休閒方式。杭州的美景讓蘇軾流連沉醉。

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是年端午節,蘇軾和朋友、同事遊覽杭州名勝十三樓,於是他將節日的歡愉之情填進這首《南歌子·遊賞》中: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這首詞大意是說:杭州山水多情,青綠的山色,遠遠望去就像美女濃聚的黛眉一樣;山圍著水,水繞著山,碧波盪漾,這流動的美就像人的朦朧醉眼一樣可愛。人們都愛登上十三樓,登高望遠,眼前的風景美不勝收,連繁華古揚州竹西歌聲的遊樂勝地也相形失色。

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十三樓,亦稱十三間樓,是宋代杭州名勝。南宋文人吳自牧《夢粱錄》裡記載:“大佛頭石山後名十三間樓,乃東坡守杭日多遊此。”

可見,蘇軾是很喜歡到十三樓遊賞的。

端午佳節,少不了美食與美酒,你看,那菰米軟糕菖蒲菜,那酒杯中的清香美酒,正是節日的標配。這時,不知誰家的漁船中唱起那江南的水調曲,歌聲繞著青山飛去,天邊的雲霞又將它輕輕挽留。

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此詞以大寫意筆法描寫十三樓絕妙風神,著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人與大自然融化合一的精神境界,給人一種翩躚起舞、悠然自得的心理愉悅感和美輪美奐的視覺體驗。

同時,蘇軾巧妙採用對比、擬人、移情等藝術手法,將杭州名勝十三樓以及杭州的山水之美、佳餚之美、端午風俗之美描摹得栩栩如生,也由衷抒發詞人對杭州湖光山色絕美風景無與倫比喜愛之情。

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紹聖二年端午節前一天,已在惠州生活了半年之久的蘇軾,身邊只有侍妾王朝雲與兩個小兒子。蘇軾到惠州後,深受地方官員與百姓的禮遇,還有好多朋友從外地趕來看望,於是他在這裡度過了貶謫生涯中頗為難得的兩年多的安穩生活。

尤其令蘇軾至為感激的是,在他最艱難的日子裡,王朝雲一直追隨和陪伴著他。王朝雲不僅是蘇軾生活上的伴侶,更是其精神上的知音。

細心的王朝雲周到地照顧著蘇軾的飲食起居,精打細算地安排著一家人的生活,閒暇的時候便讀書寫字,參禪悟道。即使生活拮据,她也無怨無悔,他們相依為命,甚為默契,雖苦猶樂。

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因此,當端午節來臨之際,重情的蘇軾自然首先想到了不離不棄的王朝雲,他想填一首詞,表達對王朝雲的喜愛與敬重之意,於是就有了這首《浣溪沙·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上片是蘇軾的想象,他設想朝雲在端午節到來之際,用蘭草沐浴,滌汙辟邪。惠州五月天氣溼熱嚴重,王朝雲初來乍到,難以適應而常常汗流浹背。細心的蘇軾想到端午節就快到了,王朝雲可以舒舒服服地沐浴一回了。

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尤其是“明朝端午浴芳蘭”一句,顯得有愉悅的審美性,這是一種崇高的審美,不僅體現了王朝雲由身體到內心的純潔高貴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蘭令節俗的淳樸純真美。

端午洗蘭浴,是我國古老而悠久的節日習俗。《楚辭》寫道:“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透過沐浴芳蘭的習俗,既可滌汙添香,又可辟邪佑福,這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下片還是蘇軾的想象,他設想朝雲將那五色絲線輕輕地纏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掛在髮髻上。在端午習俗中,五色絲線也被稱為“長命縷”或“長壽絲”。

端午節的五色絲線之所以有這樣好聽的名字,其實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內心期盼

:纏繞在女子的手臂可以青春不老、美麗永駐;小符,即用香草等藥材做成靈符或香囊,戴在女子的髮髻上,可以辟邪保平安。

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美麗動人的王朝雲,手臂上戴著五色絲線、髮髻上插著符篆,這是蘇軾對朝雲的愛,也是蘇軾對朝雲的祝福。

於是,蘇軾情不自禁地感慨道:朝雲啊,但願我們不僅此生相依相伴,千年之後依然恩愛有緣。

至此,蘇軾已將對朝雲之愛推向了情感的頂峰。

蘇軾這首《浣溪沙·端午》,上片首句為人物實寫,下片是蘇軾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情真意切,屬於實寫;中間四句皆為對端午節的聯想與想象,屬於虛寫。

蘇軾藉助於對端午習俗的描寫,巧妙地表達了對朝雲的深摯愛意,讀來動人心扉,不失為端午詞中的精品佳作。

過佳節品詩詞,從蘇軾的這三首端午詞中,一覽宋代端午習俗與文化

蘇軾的確是一個百事皆趣、萬物鍾情的文人,在人們耳熟能詳的端午節中,他則能以一顆博愛的心靈、一雙尋找美的眼睛、一支靈動飛揚的文筆,寫出不同地域、不同風物、不同情感的端午佳作,給人以多側面、全方位、的精神感染與藝術享受,這委實是難能可貴的。

傳統節日是歷史的,也是現在和未來的。在端午佳節裡,有詩詞相伴,生活更美好,因為詩和遠方,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所以,以節日文化為立足點,走進中國古典詩詞中,走進蘇軾的端午詩詞中,去領略詩詞背後的節日文化底蘊,尋求那一份美好的文化認同,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