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真的只能互道"端午安康"?

作者:李大奎

端午節真的只能互道"端午安康"?

一晃,壬寅年端午節悄然而至,在這重要傳統法定節假日來臨之時,一種特別的說法,端午節只能互道"端午安康",還被視為有文化的體現。這確係如此嗎?端午節真的只能互道"端午安康"?

一、端午節是一個祭日

眾所周知,端午節紀念屈原是最廣泛的一種說法,後來又有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等之說。當然,無論哪一種說法,端午節註定都帶有沉重的意味。

兼之端午節"五月初五"這天,自古被視為"惡月"、"毒日",有不吉利之日的說法。原因就是開啟夏天的端午時節,天氣溼熱,多病毒,蠍子、蟾蜍、壁虎、蜈蚣、蛇等"五毒盡出",讓人們飽受毒蟲的侵擾傷害。

端午節真的只能互道"端午安康"?

於是,端午節便添了諸多悲痛色彩,無論是吃粽子、飲雄黃酒,還是佩香囊、掛艾草菖蒲等等重要的端午習俗,均含有驅害祈福的悲壯寓意。

由此,"端午安康"便成為人們過端午時去除厄運驅逐病害的一種祈願。透過互道"端午安康",端去憂愁,端來健康,端住幸福。

端午節真的只能互道"端午安康"?

二、端午節不僅僅是一個祭日

不過,端午節不僅僅是一個祭日。

端午節早在先秦時代就已有之,端午節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等之說其實是後人根據文化需要賦加的。

據考,端午節最初起源於遠古時先人們對龍的圖騰崇拜。在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的百越部落,就曾舉行原始的龍舟競渡形式的圖騰祭祀活動。

只不過,那時的"龍舟競渡",也就是很簡單的木筏之類的水上交通工具罷了。但先人們對龍及龍舟文化的傳承由此卻始終貫穿在端午節千年發展的煙雨長廊裡。

端午節真的只能互道"端午安康"?

故端午節"飛龍在天"的吉祥便在濃墨重彩的端午活動中呈現出來。除了從歡快的與時俱進的"賽龍舟"、吃粽子等等活動中便可感知外,就是廣為流傳的民謠,"過端午,包粽子,掛菖蒲,賽龍舟,敲鑼鼓,家家戶戶慶端午……"從中也透著人們過端午節的快樂場景。

所以,端午節並不只是沉重,更有喜慶快樂的美好意蘊。從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端午節入列人類非物代表作名錄,亦可感知中國首個入列世界非遺的端午節,喜慶快樂的內涵更加明顯。可見,與清明節不一樣的端午節,隨著千年歲月的演繹與推陳,自然在迴歸中也洋溢著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

綜上而言:作為我國四大重要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有沉重,也有喜慶,也就可以祝福"端午安康"和"端午快樂",而不僅是互道"端午安康"才顯別樣的"端午文化"那樣淺顯單一。

是為記!

端午節真的只能互道"端午安康"?

【作者簡介】李大奎,七0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與歷史愛好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投稿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