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在建國後才選出,《聊齋志異》這些書差在哪裡,為何落選

不論在哪個年代,文學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東西。它可以展示故事,訴說人世間悲歡離合亦或人生艱辛坎坷;它也是一種生活,超越一切時間和空間限制,把多樣化的喜怒哀樂真真切切展現在人們面前。

文學展示的變數受到時代渲染,在中國古文明五千年的歷史中,濃厚的文化底蘊源遠流長,古典文學的魅力更是無與倫比,四大名著的誕生就是對時代變遷最好的證明。在資源匱乏的年代,它們豐富著人們的精神文化世界。甚至連未曾啟蒙的幼童,都能講述出來其中些許精彩之處。

四大名著在建國後才選出,《聊齋志異》這些書差在哪裡,為何落選

四大名著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成為國民級受歡迎的作品了,全中國有多少人不是看著原著改編的影視劇慢慢長大的?

不過鮮為人知的是,當年在建國後要為人民出版古典文學名著時,其實是準備了六本古典小說的,臨出版時才刪掉了《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兩部同樣精彩的作品被剔除在外呢?

四大名著在建國後才選出,《聊齋志異》這些書差在哪裡,為何落選

怪力亂神的《聊齋志異》

史料有說《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參加清朝科舉44年不中的心酸投影,折射出了社會的黑暗面。暫且不論史料真偽,不過這部文學著作的特點確實如此,用魔幻色彩駕馭妖魔鬼怪,抨擊當時的貪官汙吏,邪惡勢力以及腐朽的科舉制度,甚至有些標新立異地倡導人們勇敢去追尋封建力禮教下的自主婚姻。

蒲松齡在整部小說中,主線都是利用狐仙妖怪比喻黑暗社會,人妖相戀並非是為了謳歌愛情,而是為了抒發自己想要衝破封建束縛的心願。小說中的每一個角色都被作者精心賦予了獨特性格,荒誕的描寫使得每個故事都能深入人心。

四大名著在建國後才選出,《聊齋志異》這些書差在哪裡,為何落選

諷刺“學而優則仕”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在古典文學史上,是少見的一部不斷變換主角的長篇小說,作者吳敬梓同樣出自清代,他將官場中的人情冷暖及世態炎涼寄予在無數篇精妙有寓意的小故事中。主要描寫了一批學子懷抱“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一生中想盡各種辦法來利用讀書考取功名,只為獲得榮華富貴,對應著官場中形形色色的貪腐醜態。芸芸眾生在作品裡面鮮活存在,每段故事都具有臉譜化的顯著特徵,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整部小說主要是透過精妙的情節設計諷刺當時的社會制度,運用了高超的諷刺手法來描繪古時科舉制度及官場,作者的功力也被後世很多文人交口稱讚。

四大名著在建國後才選出,《聊齋志異》這些書差在哪裡,為何落選

建國後的環境,使得這兩部文學著作不具有啟迪意義

在清朝時期,這些書一經問世,自然能引起大眾新奇的關注。但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出版局是要求利用一系列優質文學作品來豐富人們的業餘生活,振興中國古文化。人民出版社更是得按照此通知執行出版計劃,那麼為何這兩部具有影響力的小說不能作為名著一同出版呢?

四大名著在建國後才選出,《聊齋志異》這些書差在哪裡,為何落選

當時建國初期,全國人民對本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其實是沒有一個基礎的認識的。出版文學作品的核心目的是為了在全國範圍內弘揚民族文化,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養,可是這兩部文學作品,其精妙處都是在抨擊時事以及宣揚封建怪力亂神,不太適合作為啟發全民思想的文學著作而出版。

還有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於,對於新中國急需培養的下一代,青少年處於三觀還沒有完成形的時期,也不適合閱讀這樣鬼神情愛、官場迂腐的文學,特別是在缺乏成年人的有效引導下,極度不利於身心健康發展。

四大名著在建國後才選出,《聊齋志異》這些書差在哪裡,為何落選

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史上,最具有的代表性的現實問題盡顯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四部作品中,一一闡釋著行走人生的四種修行方式,倡導人們閱讀時從書中獲取答案。這四大文學名著,彷彿將每個人生縮影在書裡。從閱讀感受上來說,從書中不僅能審視過去,也能警醒未來。

故當時的人民出版社只安排了四部作品出版,其他出版機構當然直接效仿。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便約定俗成,乾脆給這四部作品安上了一個四大名著的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