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手書店老闆都愛“罵人”

英國作家、《1984》的作者喬治·奧威爾寫過一篇隨筆《書店回憶》,回顧了他曾在一家二手書店工作的從業經歷。整篇文章中,奧威爾充滿牢騷和抱怨:“我不想一輩子幹賣書行當的真正原因是,我在幹這行當時,我失去了對書的愛好。”

多年後,一位蘇格蘭最大的二手書店老闆肖恩·白塞爾(Shaun Bythell)對這篇文章產生了強烈共鳴,並根據自己開店的親身經歷,寫下了一本《書店日記》(The Diary of a Bookseller),其中吐槽了形形色色的奇葩顧客、無視老闆的古怪店員,以及種種維持書店正常運轉的趣聞軼事。

11月3日,《書店日記》的中文譯者顧真、梅菲斯特書店老闆魯毅、開閉開詩歌書店老闆黃聖齊聚上海半層書店,圍繞肖恩這本《書店日記》和各自的開店經歷,講述了那些與書店有關的苦與樂。

為什麼二手書店老闆都愛“罵人”

《書店日記》

書店不是天堂

肖恩·白塞爾的書店坐落於蘇格蘭的一個小鎮威格敦(Wigtown),藏書超過十萬。《書店日記》記錄了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一年間書店經營的狀況。

“這個小鎮以書店聞名,是文藝愛好者的聚集地,很多人去那裡旅遊都會到肖恩的店裡逛一圈,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小網紅……書裡不僅寫當天發生的事情,肖恩還會把書店流水和訂單數量都寫進去,非常真實,沒有將書店浪漫化的故事。”顧真介紹說。

肖恩在書中表現得非常“毒舌”,他不僅會吐槽只看不買書的客人,還時不時會抱怨一下店員、活動嘉賓和書商同行。對於自己這種壞脾氣,肖恩承認:“記得在買下這家書店前,我還挺溫順友善的。連珠炮似的無聊問題,朝不保夕的資金狀況,與店員和一個接一個沒完沒了討價還價的顧客漫無休止的爭論,害我成了這副模樣。”

“如果你沒有在舊書店工作,你很容易把舊書店想象為一種天堂那樣的地方,總是有可愛的老先生們永遠在小牛皮封面的珍本書中間徜徉瀏覽。”奧威爾的《書店回憶》開篇就打破了人們通常會對經營二手書店抱有的幻想,二手書店絕對不是天堂。例如,肖恩除了要忍受各種稀奇古怪的顧客,還經常要計算營收、修理房屋、處理各種與書無關的雜事等等,極大地耗費精力,根本談不上愜意與舒適,甚至沒有剩下多少時間可以用來讀書。

為什麼二手書店老闆都愛“罵人”

肖恩·白塞爾

對於肖恩在《書店日記》裡吐槽的諸多故事,兩位在上海開二手書店的老闆魯毅和黃聖表示感同身受。參加活動之前,魯毅剛從老家廣東陽江回到上海,“這次回去,主要是想考察一下能否再在我老家開一家書店,畢竟那裡租金很便宜,地方很大。我在上海太奔波了,書店開了5年,由於各種原因就搬了6次家,每次都要帶著重達500公斤的鐵書架,幸好認識了一位師傅可以幫我運輸安裝。”魯毅苦笑著說。

魯毅自認為和肖恩的脾氣一樣糟,“只不過我不是後來被逼成那樣的,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憤世嫉俗了,現在變本加厲,去過我店裡的人應該都領教過。”魯毅坦言自己罵過很多熱衷於討價還價的顧客,其中只有一位不但沒有生氣,後來還成為比較忠實的顧客。

閱讀與做人

“以前大家都說讀書使人變得美好,總覺得讀書人應該很斯文,但實際在市場上,買書人和賣書人之間經常會唇槍舌劍。”黃聖有一次去文廟書市淘書的時候,就看見兩個人在為書的價格爭吵,罵對方是“神經病”。“其實一個人美好與否,和他是不是讀書,沒有必然關係,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我現在非常質疑這點。”

黃聖還講了一件近期發生的讓他感到氣憤的遭遇。與魯毅不同,黃聖喜歡在自己的小書店裡辦一些活動。一天晚上,他在書店裡放映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的《夜》,影片播放到一半,一對沒有預約參加活動的母女突然敲門。黃聖開門後,這對母女並沒有迅速進入,反而在門口開始拍照。黃聖非常禮貌地對母女二人說:“如果想看電影,就進來坐下看,如果不想看就請出去。”於是,這對母女轉身離開,還“嘭”地一聲把門關上。但她們並沒有走遠,而是在院子裡和保安說了一些話,過了一會兒又回來,猛地一下把門推開。那位母親先是掃視了一圈店裡的書,然後對著黃聖輕蔑地說:“不要以為你們是開書店的就很有文化。”沒等屋裡的人反應過來,她們又“嘭”地一聲把門關上後離去。

“到我們這裡來的許多人是那種到任何地方去都討人嫌的人,但是他們在書店裡特別有這樣的表現機會。”黃聖特別同意奧威爾在《書店回憶》裡的這句話。

“就像我在文廟碰到的那對為了買書而吵架的人,買家說賣家賣30塊是‘搶錢’。淮海路上一個名牌包就2萬,他不說名牌包是‘搶錢’,反而說30塊一本書是‘搶錢’。”黃聖真是覺得哭笑不得。

談到書籍的價值,魯毅認為,每個人的認知也不盡相同,比如那些特別在意書籍外觀或外在價值的讀者就會認為普通的平裝書都是“垃圾書”。“一本博爾赫斯或卡夫卡的小說集,在很多做古籍的同行看來,就是‘垃圾書’,因為幾十塊錢一本嘛,他們只覺得那些稀有的版本才算得上好書,那麼我的店裡大多數都是‘垃圾書’。”魯毅自嘲道。

黃聖認為,肖恩在《書店日記》裡記錄了“一個要交房租的店主和那些莫名其妙的顧客之間漫長的鬥爭史”,結合他自己的經歷也是這樣。顧客通常會對書店有很多疑問,黃聖經常遇到顧客進書店後不停地問:你們這裡是書店嗎?這裡有樓上嗎?書店這麼小嗎?這裡的書是賣的還是租的?這些書是從哪裡來的?開書店賺錢嗎?這房子是你自己的嗎?你是富二代嗎……“搞到最後,我都想出本書叫‘書店五百問’,統一回復了。”黃聖說。

挑選讀者

談到英國的二手書市場與中國的不同之處,魯毅說:“在英國,人們想賣書的時候就會主動去找二手書店,但是在中國,很多舊書都是被回收廢品的人‘捷足先登’,我想如果舊書能夠直接被二手書店主收走的話,流通的效果應該會更好。”

為什麼二手書店老闆都愛“罵人”

肖恩·白塞爾的書店

嚴格來說,魯毅的梅菲斯特書店和黃聖的開閉開詩歌書店都屬於服務於特定讀者物件的小眾獨立書店,它們絕對不是像新華書店那樣的大眾書店,因此更多的顧客上門對店主而言並不一定是好事情,他們也並非百分之百受到歡迎。

一家有著獨立價值追求的書店應該首先挑選讀者。

魯毅在這方面深有體會,他說:“我還在紹興路開店的時候,當時為了宣傳就把書店掛在大眾點評網上,我把我店裡賣的書拍得很清楚,就是為了避免一些需要大眾書籍的讀者找上門來,結果還是有很多人找來問有沒有英文、科技類圖書或者是童書賣,我就覺得很奇怪,畢竟我已經在網上寫得那麼清楚了。”

儘管魯毅自己到外地去,也會透過大眾點評網尋找書店,但他為了挑選讀者,後來還是把大眾點評網上的書店資訊刪除了。相比於大眾點評這樣的方式,他更信賴熟人網路之間的推薦,“只有這樣,來我店裡的顧客需求才會非常準確,他們知道到我店裡來能找到他們需要的書。並非所有的書店都適合所有的人。”

黃聖坦言,自從開了書店之後,大家逐漸都會變成一樣的“物種”,“彷彿有了共同的‘敵人’,因為總是有很多人進來不買書,還要問很多廢話,耽誤你很多時間。還有的人就是為了炫耀,說我家裡有這本書,有那本書,說完之後就揚長而去。他們內心還假設你很渴望與他們交流。”

除了缺少僱員外,小眾獨立書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店址極不穩定。魯毅和黃聖的書店都經過了多次搬遷,最近的一次,是從紹興路搬到了建國路的兩頭。現場有觀眾向魯毅詢問店址,魯毅說了一大長串,而且強調公寓樓下還有門禁密碼,他也不是每天都在店裡。然而,魯毅並不認為地址的複雜性是件壞事。“尋找的難度會將一部分非目標讀者剔除出去,把那些湊熱鬧和沒有好奇心的人排除在外,這對我有好處。我為什麼有的時候會把顧客趕走?你來店裡拍個照或者喝個奶茶,不是佔用我的時間嗎?”現在甚至還出現了一些書店快閃的活動,來書店就是為了拍個照,魯毅對這樣的行為深惡痛疾。

在經營二手書店之外,魯毅還是一位文學修養極好的寫作者。上世紀90年代末,他和廣州博爾赫斯書店的創辦人陳侗共同策劃出版了以法國新小說為主的“午夜文叢”,這套書對國內的文學愛好者影響頗深。另外,魯毅早年曾以獨立出版的形式,出版過詩集《到燈塔去》、小說集《梁金山》等,並且堅持寫作直到今天。對他而言,寫作和開店的時間分配當然也會構成一種衝突,不過他顯然已經越來越習慣駕馭這種充滿矛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