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的現代化生活,自來水不止現代人能享受

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今天大多數歷史學家都相信,大約在11世紀發生了一場“唐宋變革”,中國歷史從“中世紀的黃昏”轉入“近代的拂曉”時刻。宋朝人過著“宋瓷一樣精緻的生活”,當時的社會、經濟、科技、法政均達到了相當高的文明程度,接近於現代。

宋朝人的現代化生活,自來水不止現代人能享受

城市,越來越熱鬧,吃住等方方面面的資源都非常好,我們透過某些細小的地方也能考驗城市治理的智慧。我們說一個重要的地方,就是汴京城這麼多老百姓總得用水啊。

汴京的居民用水,主要取自穿城而過的河渠。大中祥符初年(1008年), 宋政府“決金水河為渠,自天波門井皇城至乾元門,歷天街,東轉繚太廟,皆甃以礱甓,樹之芳木,車馬所度,又累石為梁。間作方井,宮寺民舍皆得汲用。復東引,由城下水竇人於濠。京師便之”。意思就是用金水河的水。

當時杭州的居民用水,主要取自西湖。蘇東坡治理杭州的時候,想了很多辦法,讓老百姓用水方便。

宋朝人的現代化生活,自來水不止現代人能享受

除了河水,居民用水也用井水。汴京政府也在城內開鑿水井,供市民取水飲用。除了官井,還有私井。當年老北京和天津有很多私井,這口井是誰家的,你上人家水井裡打水還得給人家錢,人家指著這口水井吃飯。

除了井水河水,兩宋的城市還出現了商品化的供水服務,這些“打水者”以賣水為職業,並劃定了各自的服務區域。當時水價極便宜,一擔水才需幾文錢。

宋朝人的現代化生活,自來水不止現代人能享受

最早建成“自來水網路”的城市應該是唐代的白帝城,有杜甫的《引水》詩為證:“月峽瞿塘雲作頂,亂石崢嶸俗無井。雲安沽水奴僕悲,魚復移居心力省。白帝城西萬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幹。人生留滯生理難,鬥水何直百憂寬?”瞿塘峽山石堅硬,無法打井,人們便以成千上萬的竹簡連線成一個引水網路,將城西的長江水引入城內。這種“接筒引水”的技術流傳至宋代。

北宋紹聖年間,蘇軾被貶嶺南惠州,聽人說起廣州“一城人好飲鹼苦水,春夏疾疫時,所損多矣。惟官員及有力者,得飲劉王山井水,貧下何由得”。廣州知州王敏仲正好是蘇軾的朋友,蘇軾便給他寫信,提了一個建議:城外蒲澗山有泉,可在“巖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續處,以麻纏漆塗之,隨地高下,直入城中。又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為小石槽,以便汲者”。這個供水網路,跟白帝城的“萬竹蟠”一樣,有點像今天的自來水管道。

宋朝人的現代化生活,自來水不止現代人能享受

蘇軾還做了一個預算:建成這個供水網,“不過用大竹萬餘竿,及二十里間,用葵茅苫蓋,大約不過費數百千可成”。他又建議,政府可以在循州購置一部分良田放租,作為養護供水網的基金:“令歲可得租課五七幹者,令歲買大筋竹萬竿,作筏下廣州,以備不住抽換。”還可以在廣州城中建一批公租房,“日掠二百”貫房租,“以備抽換之費”,並“專差兵匠數人,巡覷修葺”。大夥看看,蘇軾這個方案,設計得多周全,多具操作性!

知州王敏仲聽從蘇軾提議,真的將這個供水系統給建起來了。蘇軾很高興又給王敏仲寫了一封信, 捎去一個更細緻的建議:“間遂作管引蒲澗水,甚善。每竿上,須鑽一小眼,如綠豆大,以小竹針窒之, 以驗通來。道遠,日久,無不塞之理。若無以驗之,則一竿之塞,輒累百竿矣。仍願公擘畫少錢,令歲人五十餘竿竹,不住抽換,永不廢。”

宋朝人的現代化生活,自來水不止現代人能享受

如果居民再從家中鋪設管道,接通蘇軾設計的供水網路,或者連線其他水源,那麼這個供水系統就非常接近於近代城市出現的自來水系統了。

宋人是不是已經這麼做了呢?是的。王楨《農書》介紹了一種叫作“連筒“的供水設定:“凡所居相離水泉頗遠,不便汲用,乃取大竹,內通其節,令本末相續,連延不斷,擱之平地,或架越澗谷,引水而至。又能激而高起數尺,注之池沼及庖湢之間。”意思就是水源離得比較遠,便拿大竹子打通,連好了連綿不斷,能夠連到家裡來,直接接到廚房,還有的接到浴室。這就是北宋的自來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