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馬非馬 喜洲

話說大理有一種神紙,名曰「甲馬」,紙上有神仙、鬼怪、飛禽走獸和山川草木。生活中若是碰上奇怪、倒黴和不順心的事兒,人們就拿出不同功能的甲馬焚燒或貼在家裡,祈求病痛痊癒、災難消除、生活順心。

甲馬非馬 喜洲

圖:志怪mook

比如小孩晚上啼哭不止,就焚甲馬,把愛在夜裡跑出來調皮搗蛋的“哭神”送走;和鄰居有了口角之爭,就焚甲馬,找“口舌”幫忙消除誤解;要修路建橋,就焚甲馬,請“路神·橋神”護佑建造;過去有人得了天花,也焚甲馬,找主管天花的“痘兒哥哥”消災……

「甲馬」貫穿在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既反映了人們內心的美好願望,也為人們對大自然和神秘事物的敬畏找到了一個出口。

每逢年節,喜洲菜場就有老奶奶提著一個小籃子,裡頭裝著各種各樣的甲馬紙出售。老一輩的人相信,有了甲馬的“加持”,生活中的煩惱就能消除。

甲馬非馬 喜洲

01

甲馬從哪兒來?

這一紙甲馬由來已久。它起源於唐代,本名為“紙馬”,是中國民間版畫的一種,用在祭祀、祈福、辟邪消災等民俗活動中。因為紙上的神像大都披甲騎馬,所以稱呼為“甲馬”。

甲馬非馬 喜洲

披甲騎馬的神仙們

圖:志怪mook

到了宋代,甲馬已是家家戶戶皆曉、皆用之物。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寫道:“清明節,士庶闐塞褚門,甲馬鋪皆於當街紙疊袞疊成樓閣之狀。又中元節,市井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甲帶 ”,記錄了清明節當日甲馬鋪子和街市的景象。當時,甲馬不僅流行於坊間,寺院禪堂、宮廷畫院也印製、使用甲馬。

甲馬非馬 喜洲

《東京夢華錄》中稱:“紙馬鋪皆於當街袞疊成樓閣之狀”,這一場景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也有體現。原作畫約一米處,汴河上方街上有“王家紙馬”的店招,紙馬已堆積到門前。

圖:雜集

元末明初,它是當時的小說家施耐庵筆下的神助攻。梁山上的“神行太保”戴宗能日行八百里、夜行五百里,靠的不僅是實力,還有一紙甲馬。戴宗每次出發前都會在腿上貼一道甲馬神符,並祭告神靈,如此便可健步如飛。到達目的地之後,把甲馬撕下,就地焚燒,才算完成了一天的旅程。

甲馬非馬 喜洲

“神行太保”戴宗

圖:網路

明朝,朱元璋派軍隊出征雲南,有

不少民間手藝人跟隨隊伍來此,於是甲馬在雲南也有了自己的故事。

這些手藝人將雕版工藝和神仙故事代代相傳,並融入了當地少數民族的傳說和宗教信仰,其中就包括大理白族的本主信仰。

甲馬非馬 喜洲

圖:網路

在大理,每個小鎮小村都有自己的保護神和英雄,包括自然神靈、戰爭英雄、生活榜樣等等。人們尊稱這些神和英雄為“本主”,在白族語翻譯來的意思是:我的主人。比如東海靈源(洱海的龍王)、赤子三爺(除蝗蟲和旱魁的英雄)、石頭本主(把某些石頭奉為本主神)。

並且,在當地人心中“萬物皆有靈”。人們相信無論是天上的日與月,還是身邊的山林草木都有神靈,因此這裡的甲馬紙上也多了日月星辰、花草樹木的身影。

甲馬非馬 喜洲

大理甲馬既有與漢族相似的佛、道教故事,又包含村村寨寨各路神仙、鬼怪之談,包羅永珍,豐富得不得了。

就像喜洲的甲馬手藝人張老師所嘆:“它有說都說不完的故事!”

02

大理甲馬的拙趣?

相對於北京、江蘇、廣東等地,

雲南的甲馬刻工簡率,少了工匠氣,多了一份稚拙天趣

,應了老子的美學觀:“大巧若拙,天然而成,無須過分雕飾,稚拙隨意,如出水芙蓉,妙不可言。”

甲馬非馬 喜洲

其中,大理甲馬的畫面乾淨,雕刻粗獷簡練。因為它的雕版面積不大(基本都在10cmX15cm左右),要在這麼小的面積裡雕刻作品,並且清楚地表達故事內容,手藝人們往往會選擇最直白、簡潔的方式來雕刻。

甲馬非馬 喜洲

圖:999微大理

各個人物、神仙、鬼怪的造型都是手藝人根據神像、傳說和自己的生活經驗雕刻而成。

“比如《哭神》畫面簡潔線條幹淨優美,手藝人在創作前就是憑生活觀察,用最簡單概括且豐富的語言來描繪,包括他是坐著還是站著,髮型什麼樣,衣服上又有什麼裝飾,從而用直線、曲線、點、面來完成一幅作品的創作”,一位研究過雲南白族甲馬藝術形式的學者說到。

甲馬非馬 喜洲

如家中不和,時有吵鬧,或是小孩子整夜哭泣,人們就認為得罪了哭神,皆須送哭神。在大理喜洲上官一帶有一風俗,若有傷心事都不可到別人家哭訴,如果忍不住哭了,當晚主人家必以“哭神”或“匹公匹母”燒送。

圖:志怪mook

還有很多甲馬也進行了抽象、變形的處理。比如《虎非》,它是驅蠱破蠱之神,有驅邪鎮宅的能力。手藝人們說它“是虎非虎”,臉像人,形態像動物,一道道黑色的線條好似老虎的斑紋。

甲馬非馬 喜洲

傳統的甲馬都是黑白色,

本文中出現的彩色甲馬是喜洲甲馬手藝人張仁華老師的作品

“但這種變形抽象不是經過手藝人對藝術的追求故意設計的,而是在單純“衝動”下,直抒胸臆,順意“天意”下自然產生的。”

03

甲馬與當地人

@立威,白族小夥,喜林苑同事

“我對甲馬其實沒那麼瞭解,記憶中它的畫風很童趣,但畫上的每個神都擔當著重任,覺得還蠻有意思的。”

甲馬非馬 喜洲

圖:網路

立威是一個90後白族小夥子,家住在大理海東的塔村。他對甲馬的記憶停留在每個大年三十,媽媽往廚房的灶旁貼一張新的灶王爺甲馬,然後點香、擺一杯酒和茶祭拜。他覺得灶王爺是最接地氣的甲馬神,因為每個家庭都離不開廚房和鍋碗瓢盆,而灶王爺就“駐紮”在廚房裡。

但這類“家常”的甲馬紙對年輕人來說早已習以為常,大家也不會特意去了解甲馬和神仙故事。在當地,年輕人對這個民間文化的認識少之又少。

@茂川,白族,喜洲媳婦兒

“可能老一輩對甲馬比較嚴肅嚴謹,而我就當成一種文化來學習,也會告訴不懂事的小孩子要珍惜糧食,灶王爺在看著呢。”

甲馬非馬 喜洲

茂川從小就在大理城區下關長大,12年前嫁到了喜洲。而她初次認識甲馬,也是在婆家的廚房裡。

那是她在喜洲的第一個春節。大年初一中午,她正打算進廚房幫婆婆做一種傳統素面,只見婆婆正往牆上貼兩張紅色的紙,櫥櫃上還擺著一盤“紅甘藍”、“綠甘藍”、炸香椿和炸糯米餅。

婆婆告訴她初一是祀灶的日子,要送灶神,祈求灶神向玉皇大帝說說大家的好話,保全家人的飯碗。接著點了三支用艾草搓成的香,叫茂川跟著磕了個頭。

當時她只覺得這是一種迷信和傳統風俗,但後來有機會接觸過甲馬,她更能理解為什麼有人願意去信仰它了。“它本身就代表著大家最美好的心願。如果在年初許下一個好願望,那一整年都會過得很有盼頭”,她說。

@張仁華,喜洲甲馬手藝人

“它是我們家族的使命,不能在我這一代斷了。”

甲馬非馬 喜洲

張老師來自喜洲周城村,家裡從外公那一代開始刻甲馬版、印甲馬紙。他從小就是在甲馬紙的氣味里長大的。

那時候父親開著一家香火店,除了招呼來買香火的村民,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伏案刻甲馬版。只見父親常常拿著一個小刻刀,在木頭上一點點雕出影象,再用黑色的墨汁塗滿版面,在厚厚的白紙上那麼一拓,一個個可愛的神仙和神獸就出現在紙上了。小張老師看著好奇,覺得這是件非常神秘的事情。

甲馬非馬 喜洲

長大後,張老師去學了醫,1998年開了一家診所。沒過幾年,父親得了一場大病,再不能做甲馬。他決定放棄診所,回家接班做甲馬。“它(甲馬)是我們家族的使命,不能在我這一代斷了”,他說。

甲馬非馬 喜洲

至今,張老師已經從事甲馬手藝10年,雕刻了近600個甲馬版,其中還包括他原創的版畫。比如前陣子他為武漢祈福,刻了大鵬金翅鳥護送物資圖、大黑天神驅瘟疫圖。

甲馬非馬 喜洲

大鵬金翅鳥護送物資

甲馬非馬 喜洲

大黑天神驅瘟疫

聊起甲馬,張老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滋有味。他說甲馬有一種獨特的神秘感,而這種神秘感也吸引著他一直雕刻下去。對他來說,印、刻甲馬並不是重複、枯燥之事,反而越刻越有勁兒,越印越有感情。

@田飛,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喜洲“薄技在民藝共同體”發起人,“己已巳”古蹟花園客棧主人

“大理甲馬的圖案造型生動誇張,相較其他地區的民間木刻版畫,刀法簡練粗狂,造型隨意而抽象,不像其他年畫門神那般細膩精巧,反而沒了那種匠氣和討喜,有種原始圖騰崇拜的古拙感,其強烈的符號性又極具當代審美的張力。”

甲馬非馬 喜洲

田飛,人稱“田老師”,2013年從成都搬來喜洲居住。學美術出身的他一直對老物和民間藝術頗感興趣,除了經營自己的客棧,他還時常去街坊鄰居家收藏作業本、鍋碗瓢盆、勞動工具等舊物。

有一回在菜市場的一家燭紙店裡,田老師發現了十多個印著不同神、不同圖案的甲馬紙,妙趣橫生。於是他四處打聽,最後找到了周城的張老師家。滿滿一屋子甲馬紙,有四五百種圖案,內容題材也極為豐富,田老師滿心狂喜。

但是,除了相關文化和藝術領域,外界對甲馬的瞭解微乎其微。如今在當地,也只有老奶奶們做祭祀活動時會用甲馬,年輕人大都認為它只是一種封建迷信。而實際上,“這五六百種圖案算得上是一套比較完整的大理地區先民社會學圖譜了”,田老師說。

甲馬非馬 喜洲

圖:虎街

他邀請張老師一起開甲馬體驗課,並把甲馬做成大家日常生活中用得到的東西,比如掛畫、T恤、本子、明信片等等。

兩人還打破甲馬版畫傳統的黑白色調,做出一系列彩色甲馬。在黑色拓印的基礎之上,用國畫顏料在黑白空隙處填色。既保持了原有的做法,也豐富了甲馬的色彩表現形式。

甲馬非馬 喜洲

04

看圖講故事

瘟司神

甲馬非馬 喜洲

瘟司神又叫“瘟疫神”,主管祛病除災、解除疾病、隔絕邪氣。有人迷信地將瘟疫歸因於鬼怪作祟以外,也有許多人將它們歸結於疫氣,認為瘟疫是由一種異常的氣所導致的。

火神

甲馬非馬 喜洲

在大理,相傳天上有一條火龍,它所到之處都要發生火災,莊稼都會被燒成焦土。為了阻止它放火,人們才稱它為火龍太子,還要時時為它祭祀。

雷神

甲馬非馬 喜洲

雷神是大理三文筆村的本主,封號為泰山仙境道德天君雷公之神,稱“雷神老公公”。

相傳當年南詔王為建大理羊苴咩城,從各地招來很多石匠,但由於三文筆村這一代的石頭特別大,很難破開,工期進度緩慢,石匠們常常捱打受罰。有一天,突然雷聲四起,把一個個巨石劈開了,最終石匠們按期完成了任務。

羊苴咩城建好後,石匠們覺得這裡的人好、山好、水好、石頭好,都捨不得離開,最後留了下來,慢慢發展成了現在的三文筆村。人們為了感激天上的雷公,就把它尊奉為本主,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五為本主會。

虛空過往之神

甲馬非馬 喜洲

據說這張甲馬紙中的鬼神都是漂浮不定、四處遊蕩的孤魂野鬼。它們常常來往於雲端和人間,有時作惡,有時還會做好事。為了不讓它作惡,人們得敬祭它們。若有人突發病痛、遇上惡鬼,還要請它助一臂之力,幫忙驅趕。

大黑天神

甲馬非馬 喜洲

傳說,大黑天神是玉皇大帝的一位心腹將領。一天,“巡天神將”由於嫉妒大理的人間美景而在玉帝面前陷害老百姓,說他巡視蒼洱大地時,見這裡的百姓男不耕,女不織,上不孝,下不養,變懶變壞了。玉帝聽了大發雷霆,立馬派大黑天神帶上一瓶瘟藥到大理去懲罰百姓。

大黑天神駕著雲朵來到村子,只見男人們忙著犁田,女人們忙著栽秧,與巡天神說的很不一樣。在村口,他又遇上了一個白族婦女,手裡牽著個三四歲的小孩,背上卻揹著個六七歲的孩子。大黑天神十分不解,問:“為什麼你揹著大的,反讓小的自己走?”婦女回答:“大孩子是前娘生的,他已經沒有媽媽,小孩子是自己生的,我怎能虧待前孃的孩子!”大黑天神不忍心傷害這樣好心腸的人,便悄悄告訴她說:今晚大理壩子要遭大難,快回去在家門前栽上一棵青松,門頭掛一雙新草鞋才可以消災免難。

婦女回家把訊息告訴丈夫,夫妻倆連晚飯都顧不上煮,忙著把訊息傳給各村鄉親,一傳十,十傳百,讓村村寨寨的百姓都作好了準備。夜靜更深時,大黑天神準備挨門挨戶去撒瘟藥,卻只見家家門前都栽上了青松,掛上了草鞋,沒有可撒的人家了。

他方才知道婦女為了讓鄉親們免遭災難,竟然不怕犯下“洩露天機”之罪。想想自己身為天神,明知百姓十分勤勞善良,卻還要“遵旨”去懲罰他們,難道還不如一個凡間女子?於是他決定不再撒瘟藥,返回天庭。

正當他懷揣藥瓶準備駕起雲頭時,猛想起玉帝“成命難收”,說不定還會派其他天神前來降禍,百姓仍然難免遭殃。於是他開啟瓶子,獨自把瘟藥全部吞下,瘟藥毒性發作,大黑天神既回不了天庭,也永訣了人寰。據說,他原本是一位英俊白皙的天神,卻被瘟藥毒成了渾身青黑的模樣。從此許多地方的白族人民都把他奉為本主。

口舌

甲馬非馬 喜洲

“口舌”主管是非、解結、勾消了願、消災解難,有解冤結,促和諧之意。如果家裡經常吵鬧,就用這張甲馬紙供在祖先前祭拜後送出去焚燒。有時鄰里之間發生口角,就焚這張甲馬,可消氣、化解矛盾。

染布缸神

甲馬非馬 喜洲

相傳梅葛二仙是天上的神仙,有一天他們巡邏經過大理壩子後化身到人間看到善良的百姓生活疾苦,就把隨身帶的仙草拿出來交給百姓來種植,教他們製作染料,以及扎花的針法和圖案。在當地,凡是做扎染的人家在年三十之前,都會把染布缸神貼在自家的染缸上,保佑來年染出來的布品質好,生意興隆。

平時,我們也在早市、小遊、寺廟遊和各個活動中,帶著大家瞭解本主文化中的各路神仙,和大家一起拓印甲馬,聽甲馬的故事。但也有不少朋友苦於旅行時間太短,無法親自體驗。

這次我們邀請喜洲“薄技在民藝共同體”,挑選了幾種畫風有趣、意義特殊、或貼近日常生活的甲馬,拓印並製成木框壁畫供大家收藏,希望透過這一紙甲馬,將美好的生活願望與君共享!

甲馬非馬 喜洲

你最喜歡哪張甲馬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