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中華文明

【來源:朝陽日報】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的根,是56個民族大家庭的魂。傳統文化創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到來之際,本報記者採訪到幾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們演繹傳統,創新技藝,使傳統文化在朝陽大地上熠熠生輝。

母女倆一針一線留住傳統留住美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中華文明

圖女兒吳獻帥一有時間就與母親一起研究並傳承繡活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中華文明

圖精美小巧的端午飾品手鍊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中華文明

圖勤勞樂觀、心靈手巧的非遺繡活傳承人王維蓮

本報記者 李松娟攝記者 楊柳

這幾天家住竹林路五段的王維蓮和女兒吳獻帥忙得腳打後腦勺兒,白天走街串巷售賣,晚上點燈熬油穿針引線,為的是能讓更多人在端午節前買到手工縫製的五彩手鍊、荷包、葫蘆等可戴可掛的小物件,給傳統節日增添一份吉祥、安康。

每到端午節,在家門口懸掛葫蘆、艾草;小孩子手腕戴上五彩線手鍊是傳統習俗。市場上,端午葫蘆、手鍊等多是用塑膠紙等在生產線上加工而成,手工的紙葫蘆不多見,用布料手工縫製的更為鮮見。王大姐手工縫製的一串串布葫蘆、布手鍊、香包等,不但古樸靈動,而且價格便宜,成為早市上不折不扣的搶手貨。

“別看手鍊上的西瓜、南瓜、辣椒小,但裡面都裝了棉花;稍大一點的荷包、香包、葫蘆裡面則裝了艾草。”今年64歲的王維蓮看著自己的作品滿是愛意。她剛和女兒從早市上回來,準備吃口飯再出門售賣。

眼前桌上擺的一串串五彩手鍊、葫蘆、荷包,個個精緻、飽滿,散發著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就拿手鍊來說,雖然就是一個個小圈圈,但每個上面的點綴物種類、顏色卻不盡相同。仔細一看,黃瓜是頂花的,辣椒是帶蒂的,西瓜是帶葉的……

王維蓮說,正是因為這些東西都很小,所以更難做,也得更用心去做。每天晚上需要在晚飯後做裁剪布料等各項準備工作,一直忙活到11點,早晨4點多起床後開始縫,做兩個多小時再出去賣。“每年年節去親戚家串門,沒有空手時候,都得拿著自己繡活這些東西”。

王大姐和女兒不僅手工縫製的端午小商品受歡迎,母女做的龍尾也在二月二里受到很多人青睞。王大姐還有不少壓箱底的精品,40多年前繡的門簾、枕套等,花鳥栩栩如生、景物惟妙惟肖,讓人看一眼便回到了往日時光,淪陷在一種溫暖、古樸裡。

現在偶爾有空的時候,王大姐也會繡個大幅作品。“從小就喜歡這個,是跟著母親、奶奶學的,只要相中啥必須得想著法給繡出來。”王大姐說因為喜歡所以自己對縫繡特別上心。

王維蓮手工刺繡的主要特點是圖案工整娟秀、色彩清新、線跡精細、針法豐富,而且作品題材多樣,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藝術品,因此還被命名為龍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龍城繡活”代表性傳承人。

女兒吳獻帥雖然孩子還小,但在哄小孩之餘也幫助媽媽做一些繡活的輔助工作,而且一點點地在學習繡法。有了女兒的加入,王維蓮的繡活作品上也有了新意,比如聽從女兒建議五彩手鍊改進為隨手腕粗細隨意固定、增加繡活品種縫製小粽子……

吳獻帥說:“等小孩上幼兒園後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繡活上,從點點滴滴學習媽媽繡活的精髓,讓傳統繡活別斷,一直傳下去,這是我們母女倆最開心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