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見那條鯨嗎

當我們習慣了周圍的環境,換個角度重新審視,也許可以帶來煥然一新的感受。

你能看見那條鯨嗎

我一直喜歡閱讀兒童文學作品。

但我所交往的朋友中,有不少輕視乃至鄙視兒童文學的,視我的愛好和行為,是“童心未泯”。我知道,當他們這麼說的時候,是把“童心”,如古人一樣作貶義詞來使用的,所謂“無成人之志,有兒童之心”。但我並不太在意這一點,我甚至常常開玩笑地把我主要從事的《紅樓夢》研究,歸到兒童文學類別裡。因為林黛玉進賈府,也就五六歲,小說用全書最多篇幅的30多回寫賈寶玉生活中的某一年,是十三歲,當時,林黛玉也就十二歲。那麼,從描寫物件的年齡特徵來說,《紅樓夢》是兒童文學,也不算太離譜。而從深層次來說,小說恰恰是藉助於主要人物的兒童化,讓大人不去理會他們的“兒戲”,才為他們在傳統禮法森嚴的家族中,找到了一片自由活動的空間。

當然,我也知道,許多不喜歡兒童文學的朋友,自有他們的理由。但他們提出的理由,有些根本站不住腳,有些則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或者認為兒童文學作品涉及的知識簡單、文化含量低,太幼稚、太小兒科。有人還舉兒歌《比尾巴》為例,說動物尾巴的長和短,都是明擺著的事實,只要帶孩子去動物園逛一圈就知道,哪裡還需要編成兒歌,讓學生來誦讀學習?他們不清楚的是,類似《比尾巴》的兒歌,重點不是傳授尾巴知識,而是刻畫兒童在認識動物世界中,加以比較、比試的心理,是一種基於自身沒有尾巴而激發的好奇心。而這樣的好奇心,才是詩人所要捕捉的,體現出人生特定階段的心理狀態和思維方式,這種心理狀態和思維方式,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種特徵。是兒童文化的個性體現,與成人文化相比,並沒有低階和高階之分。只有自覺認識到這一點,只有摒棄我們身上自戀式的精英意識和老朽思想,對於兒童文學的價值才能給出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

還有人不喜歡兒童文學,是認為其中不少作品有太生硬的說教(這樣的作品確實也存在),讓他們心生反感。對於這樣的看法,我覺得同樣需要具體分析。有時候是作品本身的問題,有時候,則是我們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角度來進入作品。其情形猶如一本《鯨魚》圖畫書給我們提示的那種隱喻性意義。該故事開頭交代,有一隻鳥在港口的空中歡快地叫著“鯨魚”,讓住在港口的人們紛紛去附近海域尋找鯨,但大家都失望而歸,還以為是小鳥在跟人開玩笑。只是在最後,當鳥把一個小孩突然抓到半空中,讓小孩獲得從空中俯瞰港口的視野時,才發現港口的造型,恰似一條鯨的外形,線條曲折而美麗。是的,當人們已經習慣於把鯨的稱呼視為一種實際動物時,飛在空中的小鳥,是以美的修辭利用了鯨,重新整理了人們對周圍庸常環境的認識。

也許我們的人生經驗和閱讀,發展到某個階段,都需要被突然提升到空中,來重新審視自己習慣了的環境的機會,來感受煥然一新的視覺衝擊。讀兒童文學,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會為我們開啟這樣一個新世界。這是我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理由嗎?也許,從拓展自己真切的人生經驗和體會來說,本來就是不需要理由的。

(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