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工巧匠看寶雞】巧手修復“時光碎片”

巧手修復“時光碎片”

——記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副研究館員楊倩

濃縮歷史滄桑,蘊含文化密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是集收藏、研究和展示於一體的寶雞人文歷史殿堂。其中造型各異、紋飾獨特的文物,彰顯了中國歷史悠久的青銅文化,吸引了大量觀眾參觀。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些絕世精美的文物在考古發現的時候,很多都因各種原因殘缺破損,甚至面目全非,只有在文物保護修復人員的精心呵護下,文物才可能恢復動人的風采。近日,記者走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傾聽守護、修復文物的人那些平凡的故事,楊倩就是其中一位。

【能工巧匠看寶雞】巧手修復“時光碎片”

楊倩

女,漢族,1969年6月生於寶雞,本科學歷,副研究館員。現就職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主要專長及研究方向是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青銅器、陶瓷器等文物的保護修復。主持完成或參與完成國保專項、省保專項等5項重點保護專案;日常養護館藏青銅器、陶瓷器等文物1000餘件,修復病損青銅器等文物50餘件。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能工巧匠看寶雞】巧手修復“時光碎片””,“vid”:“d3333cejzm6”,“img”:“http://puui。qpic。cn/vpic/0/d3333cejzm6。png/0”,“desc”:“”})

鑽研文物修復技術

“很多時候,我們肉眼只能看到破損文物的外表,不知道它的內在有沒有細小的裂縫,或者有哪些看不見的變化,就需要給每個碎片、每件文物拍X光片、拍CT片,只有弄清楚搞明白,才敢下手修復。”楊倩告訴記者,她進入文物系統工作之前,是一名醫生,因為愛好研究歷史文化,就跨界成為一名文物修復師。

【能工巧匠看寶雞】巧手修復“時光碎片”

今年53歲的楊倩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已近20年。她說,因為文物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文物修復和保護工作不僅謹慎細緻且工序複雜。修復一件常規的文物,不僅要具備嫻熟的技術,而且在平時工作中要小心謹慎,不能有絲毫的馬虎。楊倩從最開始簡單的表面清理,到複雜的整形、粘接、補缺修復,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一件文物、一道工序甚至一個動作反覆做上幾個月或更長時間,在這種不斷重複的單調動作中一點一點學習、熟練,慢慢積累經驗。

作為一門多學科交叉的應用科學,文物修復師要同時具備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此外還要有超強的動手能力和研究能力。楊倩說,文物修復並不是單純的補缺,如果只是把殘損的文物美化和復原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在資料短缺的條件下對文物最初的樣貌做出正確研判,並設計方案將其復原。這也就要求修復師既要收起自己的創新思維,找到並遵從古代工匠的思維去修復文物,又要根據文物不同的“病症”創新性地設計相應的“治療”方案。

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以來,楊倩多次參加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寶雞市文物局舉辦的文物保護相關知識培訓班,並結合應用於平時工作實踐中;赴上海博物館參加實踐操作學習,將傳統的文物保護修復方法與現代科技及新技術相結合;及時關注業界新材料與新技術的研究應用成果,積累經驗的同時不斷接受新技術,努力提升專業技能。

妙手慧心護瑰寶

2013年12月,寶雞石鼓山西周墓地考古發掘的8壁龕西周墓中,考古人員兩天從8米深的墓室中成功提取出48件精美青銅器,其中包括青銅簠、球腹簋、四耳簋、犧尊和銘文方鼎等罕見青銅器,為商周青銅器及其背後的文化等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面對這些珍貴的文物,楊倩和所有考古人員一樣興奮,但這些文物中有不少都需要後期修復。

2014年6月,為了更好地修復石鼓山西周墓地發現的青銅器,楊倩來到上海博物館,開始了三個月的進修、修復工作。她跟隨文物修復專家一起精心修復那些見證歷史的器物,責任感使她每天除了學習、工作之外,幾乎足不出戶。

【能工巧匠看寶雞】巧手修復“時光碎片”

憑藉勤奮學習、刻苦鑽研,那些帶“病症”的文物無論放在工作臺上還是放在露天,她幾乎一眼便能看出“病症”所在,很快提出修復方案。經過多年摸索,她在修復青銅器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工藝和方法;在小工具製作、文物整形和補全、文物除鏽等多個領域不斷嘗試探索更好的方法,一批又一批殘缺不全的青銅器,經過她清洗、去鏽、整形、補全等10多道工序處理後,那些承載著華夏幾千年文明的國寶才得以“站”上展櫃,向參觀者講述自己穿越時空的夢幻旅程。

【能工巧匠看寶雞】巧手修復“時光碎片”

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以來,楊倩主持和參與完成國保專項、省保專項等重點保護專案共5項;日常養護館藏青銅器、陶瓷器等文物1000餘件,修復病損青銅器等文物50餘件,並主持完成《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專案》《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建設專案》;還參與完成《寶雞石鼓山西周貴族墓出土青銅器保護修復專案》,共保護修復石鼓山出土的禮容器、車馬器、兵器、工具類等青銅器230餘件。

“文物都是獨此一件,稀缺而珍貴,如果遇上突發自然災害,很多文物難免會遭受損失。”楊倩主持完成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館藏可移動珍貴文物防震預防性保護專案》,針對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三層基本陳列展廳中的逨盤、逨盉、單五父壺(2件)、何尊、火紋罍(2件)、四耳簋8件珍貴青銅器文物,配置了8套防震型恆溼低反射玻璃展櫃,實現了珍貴文物的環境溼度控制、防震等預防性保護目標。

精益求精傳匠心

“我的老師是屈光輝,他師從‘海派青銅器文物修復流派’傳人王榮達,技藝十分精湛,這些年,他教會了我很多修復方法。”說起學習修復技術,楊倩對她的老師很是崇敬,屈光輝毫無保留地把文物修復的技術傳授給大家,楊倩又把她十幾年悟到的修復竅門教給年輕同事白丹、李大虎,他們彼此在工作中相互交流,共同“復活”文物。參觀者平常能在博物館展廳欣賞到乾淨、漂亮、完美展陳的文物,在後臺默默工作的一代代文物修復師功不可沒。

【能工巧匠看寶雞】巧手修復“時光碎片”

“上千年的文物,大部分本身就年老腐朽,體質非常脆弱,加之墓葬窖藏坍塌、地下潮溼等惡劣的埋藏環境,帶給文物的不僅僅是表面紅黃藍綠黑白灰等顏色的鏽,還有腐蝕、變形、殘缺甚至‘粉身碎骨’。這些病損的文物不僅需要文物修復師耐心細緻、小心翼翼予以呵護,更需要精益求精的技藝來修復。”楊倩在採訪中說,文物修復也講“工匠精神”,文物修復師相當於文物醫生,文物保護室相當於文物醫院,一件件鏽跡斑斑、腐蝕變形、殘破脆弱的文物,同樣需要文物醫生“望聞問切”,藉助科學儀器輔診,細心診斷,制定治療方案,進行“對因治療”和“對症治療”,透過“接骨醫傷”、整形美容,恢復文物的“健康體魄”和“靚麗面貌”,使它們所承載的數千年的歷史漸漸變得清晰。有時候有些步驟需要反覆進行多次,一點一點地慢慢調整;有些文物體質太過脆弱,對操作力度的把握要求更高。

【能工巧匠看寶雞】巧手修復“時光碎片”

默默無聞的文物修復師們常年堅守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不離不棄,不僅需要對文物的熱愛,更需要責任心和文物保護精神的傳承。楊倩和她的同事們以務實的工作作風、匠心獨具的精湛技藝,擦亮了歷史文物的“金名片”。

寶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曉燕

編輯:都亞敏

稽核:韓正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