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何為立志?

孔子|何為立志?

立志,就是設計自己的一生:自己將從事什麼樣的事業,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古人云:“志當存高遠。”“有志者事竟成。”一個人在生活的起跑線上,選擇什麼樣的目標,樹立怎樣的志向,的確關係到他的前途命運和對社會貢獻的大小。

我們來看《論語·公冶長》中的一段話: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治長》)

有一次,孔子與其門生顏淵和子路討論各自的志向。性格豪爽的子路的志向是和朋友們共同享用自己的車馬、輕裘,即使用壞了也不在乎,體現出子路是一個非常重義氣的人。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門徒,他的志向是不誇大自己的長處、不張揚自己的功勞,體現了顏淵很高的道德修養。

兩位弟子的志向一個豪爽,一個隱忍,與各自的性格和後來的實際行動非常吻合,那麼孔子的志向是什麼呢?

他希望自己能使天下的老人過上平安幸福的生活,使朋友們信任自己,使年輕人得到關愛。可以說,孔子的志向涵蓋了老中青三代,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要實現人與人之間充滿仁愛的大同世界。

偉大的行動力源自遠大的理想。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孔子耗盡了一生的精力。他周遊列國,到處傳經講學,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經歷過千辛萬苦、千難萬險,遭遇過無數次挫折,甚至在當時被人譏笑為“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論語·憲問》)。儘管受到歷史時代的侷限,當權者不願接受他的建議,可他直到去世之前也不肯放棄自己的理想。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你可以在萬軍之中取上將之首級,但你永遠都無法改變我的志向。

儘管充滿仁愛的大同世界在孔子有生之年沒能實現,但他最終成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部分諾貝爾獎獲獎者曾在巴黎發表的一個宣言中預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高遠的理想決定了一個人努力的方向和拼搏的熱情。沒有它,人生就像折斷了風帆的航船,在茫茫的大海中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和方向。高遠的理想未必能夠實現,但它至少會激勵人為了接近它而不懈努力,在拼搏的過程中體味一種快樂,即使最後沒有實現最初的理想,我們也能收穫一份屬於自己的成功與滿足。

偉大的志向源自偉大的責任感。

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意思是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心胸寬廣、意志堅強,因為他責任重大,路途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目標,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到死才罷休,難道路途還不遙遠嗎?

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的春秋晚期,他懷著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發表了一系列涉及家庭責任、社會責任和國家責任的言論。同時,他也希望當代具有血性的讀書人能肩負起社會責任,堅持對仁愛、對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

孔子討厭那些胸無大志,只顧眼前利益的人。他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想的是道德,小人想著的是自己的田土;君子關心的是法律,小人卻一心貪圖實惠。(《論語·里仁》)又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讀書人如果留戀安逸的家庭生活,那他就不配做讀書人了。因為人一旦貪圖實惠,貪戀老婆孩子熱炕頭,放棄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容易將道德和法律拋在腦後,甚至作出有傷道德、觸犯法律的事情來,給社會造成危害。

兩千多年來,孔子的責任感與有關責任的言論,鼓舞、激勵、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中華兒女,為民族的繁衍、文化的傳承和國家的振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所體現的積極向上的責任意識和精神態度,對當今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END

∞文章來源:運籌帷幄書籤ki∞

∞圖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勃勃 出品:冬日陽光∞

版權宣告

本刊號系公益傳播中華文化平臺,部分文章及圖片,我們一時沒找到原創作者,或無法聯絡上作者;或您申請了原創,或您擁有圖/文網際網路傳播權,但我們推送過程中並沒得到提醒,如有版權問題,敬請後臺聯絡我們刪除。同時,希望作者聯絡我們以便支付稿酬,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