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國考行測常識判斷:古代記錄時間的儀器

一、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般高八尺);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迴歸年長度。此外,透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二、日晷

日晷也是透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標叫做“晷針”,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準確到刻(十五分鐘)。隨著太陽在天空執行,晷針的投影像鐘錶的指標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三、漏刻

圭表和日晷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資料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那麼在公考中,希望大家對考試中的時間儀器有所瞭解,更要重視我們在學習中,把握努力的時光,成為人生當中的燦爛年華,且行且珍惜!祝大家順利完成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