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傳承百年久!晚清民國時期“四支筆”鄒紫光閣

一筆傳承百年久!晚清民國時期“四支筆”鄒紫光閣

現在的毛筆,大如掃帚小如針,品種繁多,有狼毫、羊毫、紫毫等八大類1000多個品種。說起毛筆,就不得不提被譽為“中國毛筆之鄉”的進賢縣文港鎮。早在唐初,文港鎮就有了筆市,到了清代,文港毛筆生產進入鼎盛時期,製作工藝精湛,“尖、齊、圓、健”兼備,頗負盛名;文港人不僅制筆,還走向全國開設筆莊。清代毛筆四大名家中,文港佔其二,分別是周虎臣和鄒紫光閣。

一筆傳承百年久!晚清民國時期“四支筆”鄒紫光閣

中國四大名筆之一

鄒紫光閣筆莊,創始於道光年間,由臨川縣(今進賢縣)鄒法榮、鄒法驚兄弟在漢口開設。據《武漢通史》記載,1850年,鄒法榮在漢口花布街開毛筆店,特請書法家、翰林李瑞清題寫了“鄒紫光閣”匾額,這四字此後成為鄒紫光閣的百年招牌。

1879年,其孫鄒文林在漢正街開設制筆作坊,聘請技術高超的師傅掌作,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制筆工藝,並逐漸成為相鄰數省首屈一指的毛筆店。晚清民國時期,鄒紫光閣與北京李福壽、上海周虎臣、湖州王一品三家筆莊,並稱中國“四支筆”。

一筆傳承百年久!晚清民國時期“四支筆”鄒紫光閣

1874年前後,創下基業的鄒氏兄弟相繼去世,筆莊業務由鄒法榮之子鄒嘉聯、鄒法驚之子鄒嘉薌繼續經營。1921年,鄒嘉聯已年近7旬,體力不支,難以勝任繁重的店務,便於當年告老還鄉。他所生六子均在廠、店內擔任不同的管理職務,而總攬店務的是鄒嘉薌。

1926年鄒紫光閣筆莊分為益記、成記和久記三家。鄒嘉薌分得的新店命名為鄒紫光閣“益記”,而鄒嘉聯六子分得的老店又拆分為兩家,分別為“久記”和“成記”。

工藝獨特,選材考究

一筆傳承百年久!晚清民國時期“四支筆”鄒紫光閣

一筆傳承百年久!晚清民國時期“四支筆”鄒紫光閣

鄒紫光閣毛筆之所以享有聲譽,因為它在選料和工藝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在工藝方面,鄒紫光閣獨創了一套傳統的工藝流程,有八十三道工序和許多獨特的操作技巧。

在選材方面,用料考究。它所選用的原料是蘇杭一帶的羊毛、東北及西北的冬季狼尾以及湖北通山、恩施、咸寧一帶的香狸尾、石獾尖、海鼠尖,江西一帶的黃白閹雞毛,江西婺源的兔毛等等。購進的原料均要存放一年以上,待其自然脫脂。

筆桿則採用湖南的黃扦竹、黃山的白扦竹、兩廣福建等地的天然風眼竹。高檔筆還採用牛角提鬥。鄒紫光閣的筆有羊毫、堅豪、狼毫、雞豪幾大類。其筆能行、能楷,書寫流利,得心應手。

一筆傳承百年久!晚清民國時期“四支筆”鄒紫光閣

“鄒紫光閣”毛筆逐漸形成以武漢為銷售中心,以前塘為製作基地,利用長江水運路線,發揮民國時期武漢、南京、重慶這些政治中心作用進而輻射全國的格局,並且打通了我國西南地區至東南亞毛筆的銷售通道,為中國與東南亞地區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直至目前,文港毛筆從業人員依然達到13000多人,文港筆在全國市場佔有率也在75%以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