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晉貼近時代畫駿馬

■河南新鄉 王瑞鋼

馬晉(1900—1970)是我國現代著名書畫家、北京畫院著名畫師。筆名馬湛如、馬伯逸,又號雲湖,別名伯遠,早年曾用名馬錫麟,室名“湛花館”,北京大興人。他兼擅花鳥畫,又工書法、刻印,做風箏。解放前一直以賣畫為生。解放後任北京畫院畫師。由於他的父親曾為滿族貴族管理馬匹,馬晉因此與馬結緣。自幼愛畫馬的馬晉早年曾受清宮書畫家趙書樹指導,又有機會進宮中觀摩郎世寧畫作。1920年入中國畫學研究會,隨金北樓、陳師曾習畫,畫藝大進。加上對古代名作的臨摹和自己的寫生創作,對於駿馬的荊悍、堅韌的性格和工筆畫馬的用筆、設色深入的研習,逐漸成為畫馬名家。馬晉畫馬,吸收古代名家特別是郎士寧的長處,結合中國工筆花鳥走獸畫技法,融合中西形成自己工寫結合的小寫意風格,作品在眾多傳統國畫中如璀璨星光,熠熠生輝。

本文賞析三件馬晉的繪畫作品,這三件均為馬先生花甲之年創作的代表作。

馬晉設色工筆《百駿圖》卷(圖1),設色紙本,長231、寬38釐米。此畫為1963年秋馬晉63歲時創作。畫面中遠近疏密共繪製上百餘匹駿馬,境界宏闊,極富變化,又富於整體感,展示出秋冬季節西北草原的牧馬場景。全畫構圖繁複,虛實處理十分講究,馬匹、人物的聚散富有節奏感。兩位牧馬人騎著駿馬揮舞著套馬杆,分佈在畫面左右,一遠一近,極富空間感,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界的一種和諧。在具體的描繪手法上,馬晉充分發揮歐洲繪畫注重明暗、立體感、解剖準確及透視的特點,使畫幅別開生面。其中馬的形象畫得很出色,姿態各異,造型準確,皮毛質感尤為真實突出。奔跑、跳躍、飲水、嬉戲、駐足、回眸、吃草、臥憩、仰翻等姿態萬千,生動逼真,顯示了作者細緻觀察和高超寫實功力。牧者騎著的駿馬馳騁時躍起的鬃毛和馬尾展示出的動態也很有感染力。該作品與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郎世寧代表作《百駿圖》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馬群更加集中,尺幅較小。馬晉在上世紀20年代曾收藏有郎世寧《百駿圖》原稿本,後模繪兩卷《百駿圖》,其中一幅現藏北京“榮寶齋”畫店,另一幅《百駿圖》卷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曾於2002年與郎世寧原作同時展出過。

馬晉設色《八駿圖》橫軸(圖2),設色紙本,長112、寬75釐米。此畫為1962年春分馬晉62歲時創作。八匹馬形態各異,角度多樣,描繪出休憩的馬群形象,整體形成倒立三角形的構圖。特別是畫面中設計了小馬駒吸吮馬奶的情景,十分生動有愛,營造出一個閒適寧靜氛圍。他運用傳統的毛筆、紙絹和色彩,卻能以歐洲的繪畫方法表現出馬匹的解剖結構、體積感和皮毛的質感,使得筆下的馬匹形象造型準確、比例恰當、凹凸立體。雖然取法郎世寧,但是仍然保留著自己一貫的畫風。不僅有效地運用了透視,而且在組合安排上,發揮了穿插掩映之妙,所以變化多姿,又渾然一體。體現了其自成一家的工筆寫實風格,工寫結合的小寫意。畫面富有體感和質感,工而不板,細而不碎,乾淨漂亮,雅俗共賞,與郎世寧的“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有所差別。畫面除了馬沒有任何配景,簡潔、大氣。保留大面積留白,虛實相間,寫實與藝術浪漫相互結合,避開了西方繪畫過於寫實的審美弊端。線條勾勒細膩,形象逼真,色彩典雅,不僅給人以清新之感,也突出了主題和體現了馬晉深厚繪畫功力。馬晉的八駿圖可以說是千百年來八駿題材的又一個創新,盡顯中西融合的魅力。

馬晉設色《駿馬》四條屏(圖3),設色紙本,長84、寬52釐米。此畫為1963年馬晉63歲時創作。四幅畫均繪製雙馬,姿態健美,互相呼應,讀來賞心悅目,堪稱畫馬的上乘佳作。畫家把對祖國的祝願,寄情於姿態萬千的雙馬身上,祝願社會主義事業永往直前。比較特殊的是,這套作品是馬晉和郭傳璋先生共同合作的繪畫作品。馬晉畫馬,郭傳璋補景。二人均曾在北京畫院擔任畫師。馬晉融合中西,注重光線、明暗、解剖、造型準確、注重立體感。刻畫馬細緻精微,設色富麗、真實生動。郭傳璋的山石、古樹、堤岸佈局合理雅緻,為畫面增色不少。60年代達到二人創作的黃金時期,故能有機會合作。郭傳璋1929年師從祁井西,李鶴籌學習山水、花鳥畫,並臨習宋、元、明、清各代名作。郭傳璋先生是當代掌握“北宗”山水畫傳統技法功力最深厚的少數畫家之一。他繼承了“北宗”的用筆肯定、點畫嚴謹、結構明確、工整勁利、簡約痛快、飄逸雋爽等優點,並能結合“南宗”筆致含蓄凝重、墨色融合多變等優勢。二人合作可謂珠聯璧合,錦上添花,將中西融合到極致,饒有趣味。

馬晉在畫壇近五十年積澱深厚,成長迅速,除了與自身努力不可分割以外和時代也緊密相連。晚清民初之際,畫壇的衰微不振激起有識之士思考和探索。馬晉接觸繪畫就處在以郎世寧為代表的新體畫逐漸發展並走向成熟的時期。

在金北樓的指導下,馬晉探訪南方古代遺產,開啟中西合璧的大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馬晉郎派工筆寫實繪畫的發展成熟期,其小寫意馬匹禽畜亦已初露端倪。取材已由寶馬良駒發展為百姓喜聞樂見的貓、狗、孔雀等。在基本功訓練上由臨摹自覺轉入寫生。在這個階段還開始了小寫意花卉禽獸的探索。1951年,馬晉加入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為常務理事,經過此前30餘年的刻苦實踐、精益求精和廣採博取,馬晉繪畫進入大成之秋。新中國成立之初,這位具有平民氣質的職業畫家即當選為人民代表。當家作主的真情實感,推動著他面向生活,促進著他對傳統寫實畫法的豐富完善。這個時期他仍然以畫馬為主,但題材豐富多樣,在繼承中也不斷創新,立意開始注意貼近時代,畫法也更加富於雅俗共賞。如1952年的《北極熊》、1960年的《公社牛場》及多次繪製的《萬馬奔騰》記錄了五六十年代的現實生活和時代精神。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初,馬晉的作品就曾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譽獎狀。除了畫馬,馬晉也擅長工筆花鳥。他取法古人,融宋、元以來工筆花鳥畫技法,創作了《翠色寫禽圖》《秋菊梧桐鳥》《八駿圖》《孔雀》等代表作品。

此外,馬晉還擅長隸、篆、鐘鼎書法及繪製風箏。他的作品曾參加在北京、東京舉辦的中日繪畫聯展、北京中山公園個人畫展、上海美術館馬晉風箏觀摩展等。21世紀以來,在盛世收藏熱的驅動下,馬晉的作品被越來越多人喜歡。1961年,馬晉在籌備個人畫展時,第三次臨繪了郎世寧《百駿圖》卷。該作品在2012年翰海秋拍會上受到眾多藏家追逐,最後被一藏家以高達1092。5萬元收入囊中,創下了近年來其作品拍賣的最高紀錄。

齊白石曾在題馬晉畫馬詩中寫道:“金家門下多能事,晉也尤能畫骨工。追電逐風千里足,無羈時節好行空。”表達了對後輩所繪馬的讚美和肯定。

馬晉作品有筆有墨,寫中帶工。因畫馬著稱於世的馬晉站在融合與傳統的十字路口,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藝術道路,也為後人留下寶貴的藝術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