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裡的中國》—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文字數4404,預計閱讀時間13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符號裡的中國》。

作者趙運濤,筆名趙九九,北京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文學院教師、文學系主任。在學校開設了“先秦文獻精講”“中國文學與文化”“《論語》品讀”“傳統文化中的博物學”等課程。其中,“《論語》品讀”“傳統文化中的博物學”被評為校精品課程。著有《符號裡的中國》《點讀唐傳奇》等。

人是“符號的動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號形式”。古人給我們留下了不計其數的富有象徵意味和審美價值的符號。本書選取傳世文獻、考古發掘和民間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國的100多個符號,如龍、鳳、鴻蒙、祝融、太極圖、八卦圖、河圖洛書、三星堆“太陽—神鳥—神人—神樹”等,分為祥瑞、守護、神聖、人文四輯,對每個符號的生成過程、發展流變、現今影響、寓意與應用作了細緻的考辨,輔以近300幅彩圖,將文化中國的來龍去脈與核心精神娓娓道來。懂得了符號裡的中國,無論是文化尋根、文博旅遊,還是日常審美,都會是充滿趣味的人文之旅。

本書提到,演化是符號的重要特徵,符號的演化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錯訛”,人們有意無意地造成一些錯誤;一種是“錯位”,一些符號在神聖化、世俗化、本土化過程中發生的演化。符號的使用場景主要有四類:納福求吉、辟邪禳災、彰顯地位與權力,以及生存與繁衍。

1

符號的演化方式

前面我們說了,符號的演化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錯訛”,人們有意無意地造成一些錯誤;一種是“錯位”,一些符號在神聖化、世俗化、本土化過程中發生的演化。

1、錯訛

那麼“錯訛”怎麼影響符號的生成和發展?“錯訛”,顧名思義就是符號在形成過程出現了錯誤,背離了原來的情況。有的“錯訛”是積非成是,也就是說,最初人們不知道出錯了,結果文化符號以錯誤形態延續下去。

比如,“八仙”,在民間傳說中,“八仙”濟貧救弱、不畏權勢,深受民眾喜歡。但作者在書中提到,“八仙”中至少有兩位的名字存在錯訛。一位是梳著雙丫髻、挺著大肚子、手搖芭蕉扇的漢鍾離。

漢鍾離人物原型是唐代或五代時期的鐘離權。《宣和年譜》記載“天下都散漢鍾離權”,意思是“我鍾離權乃是天下最大閒散之人”,由於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人們斷句斷錯了,把“漢”和後面的“鍾離”連起來,結果把人家的名字誤讀為漢鍾離。之後,人們就這個錯誤的名字繼續找補,說漢鍾離是東漢末年的一位大將軍,因兵敗而躲入終南山,被鐵柺李點化後成仙。

“八仙”中還有一位是倒騎毛驢的“張果老”,他的名字也有錯訛。所謂的“張果老”本名張果。他是史書記載的真實歷史人物,生活在唐朝。由於張果年紀很大,人們就在他的名字後加了一個“老”字,用來表示尊敬,結果有人誤以為“張果老”就是他的本名。

再比如,作者經考證得出,“狗咬呂洞賓”,並不是真有一隻狗去咬呂洞賓,“苟杳”是個人名,“苟”是姓,“苟“杳”是名。相傳,苟杳和呂洞賓是一對好朋友,他們都為對方做了一件好事,但沒有聲張,結果互相誤解,以為對方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後來真相大白,雙方重歸於好。本來是一場美好的誤會,結果以訛傳訛,變成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大多數符號在形成演化時出現的“錯訛”,其實是人們有意為之的。中國文化中有很多動植物被當作吉祥符號,這些符號的吉祥寓意,大多是依靠聯想思維而故意形成的“錯訛”效果。

比如,蝙蝠,在西方文化中,蝙蝠與黑暗、神秘、恐怖有關。而在中國古代,由於蝙蝠的“蝠”與“福”同音,所以“蝙蝠”成為一種吉祥符號。蝙蝠常和其它符號搭配,組合出更豐富的寓意,比如五隻蝙蝠中間捧一個“壽”字,就是“五福捧壽”。

作者提到,古人除了透過諧音來創造吉祥符號,也會根據某些事物的特質來塑造精神偶像。例如,松、竹、梅被中國人看作“歲寒三友”,是高尚氣節的象徵。其實,最初人們稱讚的只有松和竹,梅花非但不在列,甚至被看作松竹的對立面。

因為,古人覺得梅花只是“一時之豔”,開一段時間就謝了,哪比得了寒冬中松竹的持久蒼翠。直到唐宋時期,人們才逐漸肯定梅花,看到它的優點。與其他花朵相比,梅花不僅耐寒,而且在白雪映襯下顯得十分高潔。“歲寒三友”這個文化符號,便是在宋代形成的。

在符號的形成演化中,“錯訛”的使用,不僅是為了圖個吉利,或尋找精神偶像,有的時候也是為了規避麻煩。比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最初的名稱是“觀世音菩薩”,但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便有了“觀音菩薩”的叫法。

2、錯位

作者認為,“錯位”可以看作是一種高階的“錯訛”。但仔細比對,“錯位”跟“錯訛”有很大不同。“錯位”其實是放在一個更大的時空尺度中講的。符號是不斷變化的,隨著歷史的推進,地域的擴充套件,符號原本的含義會無法滿足當下需要,這時,符號就要因時而變、入鄉隨俗。這便是符號“錯位”出現的背景。

“錯位”主要有三條路徑,第一條是自下而上的“神聖化”,第二條是自上而下的“世俗化”,第三條是由外向內的“本土化”。

比如,孔子的神化史。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但在中國文化中,孔子的地位可不是教育家、思想家這兩個詞能概括的。孔子能獲得那麼高的地位,既有弟子們極力神化的功勞,也是帝王為穩固統治而不斷推崇的結果。

孔子一路封神最直觀的體現,是他的頭銜。作者提到,孔子在漢代被追稱為“褒成宣尼公”,孔子享有貴族的最高爵號“公”。宋代,孔子被尊稱為“玄聖文宣王”,孔子竟然獲得“王”的尊號。明代統治者繼續拔高孔子,手段是給孔子的封號加最高階限定詞,比如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統治者給孔子加了更多的修飾,孔子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除了加頭銜,神化孔子的另一大手段是給他編故事,比如漢代的人們認為,孔子五百年前已經把治理國家的奧秘全部藏在《春秋》和《孝經》裡了。東漢時期,有學者直接提出,孔子可以預測未來。到後來,人們給他編造了很多怪力亂神的故事,比如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搜神記》提到,孔子具有識破妖怪偽裝的能力。元明時期的連環畫《聖蹟圖》說孔子是水精之子。

再後來人們又從孔子的相貌上做文章。古人把道教、佛教的一些元素加在孔子身上,比如很多孔子像,孔子的姿勢是盤坐的,有時會擺出拈花的手勢。到宋代,民間有了孔子“七陋”的說法,人們認為孔子的相貌有七種醜陋,比如鼻孔朝天,兩顆大齙牙什麼的。到明代,“七陋”以外又加了“四十九表”,把怪異的樣貌細節化,來體現孔子超凡脫俗的“聖人異相”。

把聖人的相貌繪製出來或雕塑出來,是要用來供奉、祭拜的。孔子成為中國古人全民崇拜的物件,還有一個體現,就是孔子的多重身份,皇家的大成殿有如同帝王的孔子像,學者心目中有如同夫子的孔子像,民間有儒釋道合流如同神仙的孔子像。總之,生活在古代,總有一款孔子適合你。

除了像孔子這樣自下而上的造神以外,符號的“錯位”還有自上而下的世俗化路徑。

比如,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緋聞。作者解釋,玉帝和王母來自兩個不同的系統,玉帝跟道教有關,而王母出自上古神話。

我們中國古人覺得玉帝雖然是三界主宰,也應該有老婆。於是,人們查閱各處傳說,選來選去,西王母好像是最出色的女神仙。宋元以後,話本小說流行,神仙故事是重要題材。因此,玉帝和王母硬生生被拉在一起,變成了兩口子。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符號世俗化方向的錯位,有一個鮮明的特點,不管這個符號最初是來自複雜的哲學,還是古老的典籍,都需要滿足普通民眾的基本想象。

那麼“從外向內”的演化,也就是外來文化進入中國後,如何本土化的呢?

比如,“龍王”。龍是中國本土的,而龍王來自印度。龍是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祥瑞之一。考古發現,上古時期,北到遼寧阜新,南到江浙地區,中國多地都出現有關龍的崇拜。關於“龍”是怎麼起源的,學界有一個比較主流的說法,龍這種符號是不同部族圖騰融合的結果。

而“龍王”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帶來的形象,在印度它叫那伽,是一種人首蛇身的精怪,中文翻譯為龍或龍王。在佛經中,龍王常常妨礙佛祖、佛教徒傳播佛法,這時,佛教徒要麼趕走龍王,要麼把它們收服為護法。護法共有八部眾,第一是天,第二是龍王,這八部眾便統稱為“天龍八部”。佛教中的“龍王”,無論是外形特徵,善惡形象,社會地位跟中國本土的“龍”差別非常大。“龍王”這個符號傳入中國後,就入鄉隨俗了。

比如,悟空尋寶。孫悟空學得一身武藝後前往東海龍宮討要兵器。龍宮多寶這個概念就來自印度,在印度神話裡,龍王那伽有宮殿,守護著眾多財寶。不過,龍住在水裡,這是中國的觀念。

2

符號的應用場景

在中國文化中,符號主要有四大應用場景:納福求吉、辟邪禳災、彰顯地位與權力,以及普通民眾的生存與繁衍。我們說說前三個。

1、納福求吉

“福祿壽”三星高照圖是過年時常見的年畫,“福”指有福氣,事事順心;“祿”指俸祿,官運亨通;“壽”指壽命,活得夠長。但仔細想,“福”其實包含“祿”與“壽”,為什麼不用“福”指代所有好事,或者只提“祿”“壽”呢?

比如福星、祿星、壽星起源不同,中國人很注重“三”這個數字。但有個解釋很有意思,古人在“有福氣”的眾多內涵中,可能格外重視升官發財以及健康長壽,所以特意把祿和壽單拎出來。中國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個特點,就是凸出要點和細節,或許比分類得當、邏輯順滑更重要。

2、辟邪禳災

以前,人們出門做事前有個習慣,要翻黃曆。作者提到,“黃曆”的“黃”,嚴格來說,應該是皇帝的“皇”。在古代,曆法是統治秩序的象徵,研究天文曆法的權力是被壟斷的。官方會根據曆法排列年、月、節氣,製作成書供百姓查閱,這就是曆書。前一年年底,朝廷會選定日期,頒佈下一年的歷書。比如,清代在每年十月初一頒佈下一年的歷書。顯然,原本的皇曆是指導農業生產的,跟選日子沒關係。

在古代,擇日有專門的書,比如有專門講祭祀吉凶的《祭歷》,講喪葬吉凶的《葬歷》,甚至洗澡前都要翻翻《沐書》。隨著皇曆越來越流行,人們才逐漸把選日子的文字內容附進去,這才有了後來的黃曆,也就從皇帝的皇,變成了黃色的黃。

黃曆依據什麼判斷吉凶呢?作者提到多種方法。比如天干地支計算法,透過把五行和天干地支排列組合,得出一套相生相剋的資訊來判斷吉凶。再比如依據星宿來判斷吉凶,古人認為,天上二十八宿中一半是吉星,一半是兇星,如果遇上吉星高照,那今天必然大吉大利。

3、彰顯地位與權力

作者花了很大篇幅解釋中國龍這個符號的重要性。由於龍是人為合成的符號,集合萬物的精華,所以統治者會把龍與王權繫結。早在商周時期,貴族服飾就已經有龍紋裝飾。漢朝以後,繡有龍紋的朝服更是成為皇帝專享。

作者提到,不只是服飾上專享龍紋,很多統治者還會以龍來神化自己的出身。劉邦是第一位高調宣稱自己是龍的私生子的帝王,也就是說,他算得上第一位“真龍天子”。他的做法被後來很多人仿照,傳說齊高帝蕭道成出生的時候,西方出現了黑龍;唐太宗李世民出生的時候,出現兩條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