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何南《破曉》中塑造的少年英雄,“軟硬適中”

作家何南《破曉》中塑造的少年英雄,“軟硬適中”

《破曉》

□ 何南 著/晨光出版社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經典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歌詞,早已深入人心。電影的小主人公潘冬子,自電影上映近半個世紀以來,也一直活躍在人們的崇敬裡。自古英雄出少年,尤其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何南新書《破曉》中塑造的石頭和張山子,就是這樣的孩子。他倆都在貧寒的家庭中出生,在殘酷的戰爭中成長,以異乎很多同齡孩子的堅強和責任感,勇敢地做了一件令人熱血賁張的大事。

《破曉》是一部兒童文學長篇小說,寫的是《人民日報》的前身——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社址從今河北省武安市南文章村向同為武安市的河西村轉移路上發生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一個夜裡。石頭是南文章村兒童團的團長,而張山子是河西村兒童團的團長。他們一個活潑機靈但有點魯莽;一個看似瘦弱,實則老成、穩重,思慮周全。兩個少年透過幫助晉冀魯豫《人民日報》轉移,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少年的友情雖然略顯幼稚、青澀,但如暴雨過後落在車前草上的露珠,清澈純粹。小小少年臨危不亂,同時又不失孩子氣,《破曉》的故事險象環生,一波三折,極具可讀性。

——突然到來的轉移計劃,讓剛安穩不久的報社同志們倍感壓力:短短一天多的準備時間,既要完成艱鉅的出版任務,還要收拾笨重的印刷裝置,誰來搬運,用什麼來搬運?一系列的難題如同巨石沉甸甸壓在大家心上。

——最可怕的是,搬遷隊伍中還隱藏著一個未知的敵人。報社的同志都是多年來的戰友,鄉親們熱情、好客,如同家人一般,那這個敵人究竟是誰?如何混在跟隨搬運的隊伍中?他身上是否有武器,又打算如何傳遞情報?報社隊伍裡還有懷孕的女同志,其他人也多為手無寸鐵的文弱書生。在這危機四伏的深夜,小小少年石頭也在悄無聲息地觀察著每一個人。

——深夜趕路,四周黑漆漆一片,道路崎嶇難走,山高溝深,路兩旁的“青紗帳”裡隨處可能埋伏難以計數的敵人。走著走著,人們總覺得後面有若有若無的腳步聲,彷彿有隱隱約約的人影……寂靜的黑夜裡,偶爾拂過的微風,天上是悠遊漂浮的白雲,地上是急促趕路的人群。一時間,疲憊、緊張、擔憂等情緒纏繞著眾人,壓抑的氣氛甚至讓人產生喘不過氣之感。

但人們心裡始終湧動著一個執念:“離別就在眼前,但光明更在遠方;長路漫漫,但信念始終如星光照耀。”

正如八一電影製片廠原廠長、茅盾文學獎得主柳建偉評價《破曉》對少年英雄的塑造時所言:“少年英雄既要有超出常人之處,又是普通的陽光少年,若寫得太硬,易成人化、臉譜化,太軟又不足以表現人物品質。而何南《破曉》塑造的兒童形象,既是英雄又真是可愛,可謂‘軟硬適中’,在紅色傳統教育方面能引起同齡孩子的共鳴。”作家何南既沒有把石頭和山子寫成毫無缺點的“高大全”,又透過故事的脈絡寫出了他們成長變化的動態軌跡,這樣就避免了人物的“扁平化”和“臉譜化”,讓人物鮮活、“立”了起來。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個有了英雄卻不懂得敬重和愛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民族。我想,何南之所以寫《破曉》,之所以塑造石頭和張山子這兩個孩子,是想透過動人的紅色故事,引導廣大少年兒童學習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讓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文/許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