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及影響因子

學術期刊及影響因子

學術期刊及影響因子

我們常常說發表學術期刊論文,什麼是學術期刊?一般的刊物都算是學術期刊嗎?學術期刊與普通期刊有什麼區別?學術期刊主要刊登專業性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非學術期刊則會刊登一些新聞、報道、知識性的文章,這是學術期刊與非學術期刊的最主要區別了,如今很多職稱論文和畢業論文都是需要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因此瞭解清楚學術期刊的根本含義是非常有必要的。

學術期刊展示了研究領域的成果,並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內容主要以原創研究、綜述文章、書評等形式的文章為主。學術期刊的學術論文應該屬於議論文,他具有了議論文探討新事物的特徵,結構上也具有論點、論據、論證、結論的基本結構。廣義的學術論文有兩類,一類以邏輯推理寫成的論文,主要適應於社會科學。另一類以嚴密的科學實驗得來資料,對資料進行數學統計學處理寫成的論文,主要適應自然科學。狹義的學術論文應該指用統計資料寫成的學術論文。因前一類的寫作方法等同於議論文,所以,在此不講。這裡講的學術論文主要指的應用於自然科學的學術論文。

一般期刊分類有如下幾類,學術期刊就是其中一種:

(1)一般期刊,強調知識性與趣味性,讀者面廣,如我國的《人民畫報》、美國的《時代週刊》、《讀者文摘》等;

(2)學術期刊,主要刊載學術論文、研究報告、評論等文章,以專業工作者為主要物件;

(3)行業期刊,主要報道各行各業的產品、市場行情、經營管理進展與動態,如中國的《摩托車資訊》、《傢俱》、日本的《辦公室裝置與產品》等;

(4)檢索期刊,如我國的《全國報刊索引》、《全國新書目》等。

綜上所述,發表學術期刊論文難度就比較大,但發表學術期刊論文是晉升的必然要求,建議作者儘早瞭解學術期刊的發表要求儘早準備相關論文發表。

影響因子計算需要以下專案:(1)在期刊 X 在過去二年發表的文章數(例如,2012和2013年)在隔年(在這種情況下是2014年)被 Web of Science 索引出版物所引用的次數,(2)期刊 X 在相同的兩年間所發表可引用的文章總數。然後將 1 除以 2,得出的數字是期刊 X 在 2015 年收到的 2014 影響因子。IF 一般在六月份公佈,是在該特定的兩年期間內發表的文章所收到的平均引用數。

影響因子第一次是由 Eugene Garfield 在 1955 年《科學》雜誌中提出,他當時並不知道 影響因子會成為一個多麼具有爭議性又重要的指標1。1960 年,Garfield 創辦了美國科學資訊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之後在 1992 年被Thomson Scientific & Healthcare收購。ISI 從 1977 年開始釋出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內含影響因子),作為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一部分。Thomson ISI 現所屬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TR),他們的 Web of Science® 資料庫服務目前索引超過 12,000 本的學術期刊。Thomson Reuters 最近將旗下產品去除“ISI”的名字,不過還是可以聽到有些人把他們稱為 ISI。

期刊編輯確實有保持高影響因子之類的壓力,但基於幾個原因,大多數人還是希望自己的期刊參與其中。對主編(Editors-in-Chief)來說,影響因子是一個極為重要且有用的工具,可以透過引用數來展現他們的工作質量,向世界表明他們將科研出版守門員的角色扮演的有多好。對於出版商來說,影響因子可量化衡量旗下各種期刊的表現。對於科研作者,將自己的工作發表在高影響因子期刊可以幫助提升科研職涯。對於責任編輯(Managing Editor),則可以展現期刊有多健康,策略方向是否正確。

期刊如何取得影響因子?

加入 Web of Science 的條件

期刊在取得影響因子之前,必須被 Web of Science 下的三個指標中其中之一所收錄:

科學引文索引擴充套件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TM,SCIE)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湯森路透網站上列有期刊收錄流程,James Testa 的文章也提供相關的說明,James Testa 是湯森路透編輯發展和出版商關係部門的副總裁,他的觀點早先也收錄在與 Wiley Exchange 的訪談中。為了瞭解這個流程,本文的作者之一(D。B。)今年早些時候也與 Testa 先生電話交流過。

這三個 Web of Science 指數都使用相同的標準衡量期刊:引用率,及時性,國際重要性,英語文字等,但期刊的優點則根據引用類別的需要進行具體評估,例如,自然科學的引用率無法與人文科學引用率進行比較。

根據引文分析,被 Web of Science 索引的出版物以發表“顯著的學術成果”著稱,雖然數量每年不同,每年都有好幾千家期刊申請收錄,期能從知名度和觀感中獲得好處。不過申請加入 Web of Science 需要周全的準備。湯森路透的編輯一直在評估申請新加入還有目前已被索引的期刊,整年不停新增和刪除 Web of Science 中期刊。共有九位編輯決定是否接受期刊申請加入索引,最終能收到影響因子,這些編輯都是自己所管理的文獻領域中的專家,許多人都擁有領域的教育背景。根據 Testa 表示,湯森路透的編輯每年大約收到 3,000 家期刊的申請,在 2012 年,其中約有 10% 至 12% 經過評估期刊被接受收錄在 Web of Scienc 中。

申請加入 Web of Science

Web of Science 的收錄競爭激烈,想要替自家期刊遞交申請的人必須要熟知流程。Web of Science 優先保留給發表原創研究和文獻綜述的同行評審期刊。

申請檔案應包括帶有期刊名稱、編輯姓名、出版目標與範疇還有期刊賣點的申請信。湯森路透將審查連續三期的期刊,但不會去看過去的期刊。根據 Testa 的說法,期刊應該要有新東西,關注特定主題,有自己獨特的市場,並有足夠的投稿足以及時出版。

稽核標準中最重要是時效性,期刊應根據訂定時程出版期刊。另一個主要條件是引用潛力。湯森路透編輯必須衡量期刊的內容是否會被引在適當的水平,並分析該期刊與已收錄的同領域期刊的關係。

引用分析至少發生在兩個層次。湯森路透尋找這個期刊收到引用,就像影響因子和/或總引用數代表的意思。對於新出版還未有引用記錄的期刊,分析師會研究發表作者和編輯委員會成員的引用記錄,藉此瞭解期刊是否能夠吸引領域內已有科研貢獻的學者前來投稿。

根據 Testa 的說明,整個評估包括期刊的出版標準審查(時效性、訪問的內容、英語語言、同行評審)、編輯內容(創新內容、競爭對手比較)、國際化程度(作者、編輯、編輯委員會需有國際化組成)、引用分析。根據 Testa 所言,知名的單位支援確實能影響期刊的審查,但期刊必須符合上述的收錄條件,任何遊說行為將不利於申請。

遭到拒絕的期刊,必須要等兩年才能重新申請,如果兩年後的申請又被拒絕,之後的四年都不能再申請,以此類推。

期刊如何能提高自身的影響因子

一旦期刊有了影響因子,大多數編輯都希望能夠提高。在我們與 James Testa 的談話中,他建議期刊編輯不要想著如何提高影響因子,而是想想如何改善期刊。如果期刊成功了,高影響因子自然會來。

當問到高影響因子對期刊有什麼好處,Testa 強調編輯不應該把影響因子本身視為利益,相反地,影響因子是個工具,用來衡量編輯是否已經成功打造質量更好的期刊,也就是說,好處是雜誌本身。

影響因子的使用和濫用

Testa 指出一個常見的影響因子的誤用,包括研究機構和大學在內,人們有時把影響因子用來評價作者或文章,雖然事實上作者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對期刊的影響因子有任何影響。儘管如此,在一些歐洲國家,學術職業生涯取決於以影響因子為基礎的評價指標。在捷克,要成為教授的條件包括髮表論文在有影響因子且排名頂尖的期刊上(根據期刊的影響因子計算點數),然後是同行評審過但“無影響”的文章、書籍章節、國內的同行評審期刊、會議摘要等,在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大學,各校的規定各有不同,但多半要求 10 到 15 篇有影響因子以及特定引用數的文章。教授候選人必須在自己的發表記錄中列出雜誌的影響因子,並提供自己論文的完整被引清單。諸如此類的做法,影響因子幾乎在歐洲許多國家成了科學家和編輯的詛咒。由於必須在有影響因子的期刊上發表的巨大壓力,一些作者開始做出各種形式的學術不端行為,比如說將科研毫不相關的人列在作者名單中。歐洲期刊的影響因子低於美國期刊,深受作者發表在美國或加拿大期刊的趨勢所苦,許多科學家也都傾向參與美國主導的科研專案。

影響因子的使用(和濫用)方式各有不同。例如,在捷克年度評價系統會記錄由國家基金單位資助科研專案的產出成果。研究論文也是以發表期刊所有的影響因子排名(重要性)進行評價,根據各期刊的影響因子使用複雜的系統給文章計“點”。至於其他型別的出版物,書籍可以得到一些點數,經同行評審發表在沒有影響因子期刊的文章在這個體系中得到的點數最少。這種發表壓力產生一種後果,國內的專業期刊從業人員獲得較少來自大學的作者投稿,類似這樣的期刊生存困難。學術界需要“能得到點數的論文”來取得基金申請和職涯發展。在基金申請中,作者要列出他們發表的文章以及期刊的影響因子,那些影響因子不夠高的申請甚至不會被評委列入考慮。因此延伸出一些荒謬的行為,如果有人提出了不得了、完全創新的研究思路,但沒有發表記錄的支援,TA 便沒有機會在這個體系中獲得基金。然而,如同 2001 年諾貝爾獎得主 Tim Hunt 在 2014 年歐洲科學編輯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Science Editors,EASE)會議上所說:「發現不能被計劃,它們只是發生了。」(Discoveries cannot be planned; they just occur。)

作者會操作影響因子,在基金報告中使用累積的影響因子,這些作者不過把某個基金專案中所有文章的影響因子加總起來,然後得到一個好看的影響因子,比如 75 之類的。有些歐洲科學家甚至會在自己的履歷上呈現累積的影響因子。一般人可能不知道這個數字是如何代表研究專案的真正重要性 - 它是如何幫助科學進步?將這些新知識運用在日常時間中,能夠節省多少納稅人的錢?促進人類或動物健康的新指標是什麼?有什麼新的方法種植水稻或藜麥,滿足數以百萬計的人的糧食需求?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期刊編輯,編輯們為了追逐影響因子而做出不端行為來膨脹期刊影響因子。例如,他們會要求作者引用期刊發表的論文時才接受發表,這樣是大家所稱的強制引用(coercive citation)或過度自引(excessive self-citation)。Testa 指出,另一個被湯森路透稱之為“citation cartel”的濫用行為,同屬一個領域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期刊互相同意增加引用彼此的文章。Testa 表示這些做法讓影響因子失去意義,影響因子是衡量一個期刊與領域內文獻的關係,如果它只受到領域裡其他單一期刊的影響,那麼影響因子的用處就減少了。

湯森路透很清楚這些“手法”,當他們發現任何期刊使用這些手法,很可能會打壓期刊的影響因子,一般來說為時兩年,湯森路透過去曾經會把期刊從 Web of Science 中剔除,但已決議反對這項懲處,現在他們讓出版商知道原因,然後打壓期刊的影響因子。出版商可以提出抗議,然而實際上,當湯森路透開始行動打壓影響因子時,代表湯森路透編輯已經花了很多時間檢查資料,他們從來沒有收回類似的決定。

Golubic 等人的研究發現,這些發展顯得有些滑稽,他們發現在《自然》的被引文章中,有極大部分不是原創文章,而是信件、評論、或社論等型別的文章,佔 2004 年發表的 5,193 篇文章的 63%。雖然這個發現令人驚訝,但信件和評論經常提出有趣的觀點和創新的想法能吸引引用。

毫無疑問,科學出版在過去的幾年裡發生了變化,部分原因是由於作者感受到的影響因子壓力。例如,在 1970 年代初,國際科學期刊 Acta Veterinaria Brno 和 Veterinarni Medicina 很少拒稿,作者會提出重要的問題,好好準備自己的論文,(沒有當今搜尋引擎的情況下)精心收集和準確地羅列參考文獻,並完整指出對科學知識的貢獻。但自 2000 年以來,或許是因為工作壓力的增加,違反發表道德的不端行為諸如抄襲或試圖重複發表發生的情況越來越頻繁,目前,大量投稿被拒的原因有許多:缺乏新意、沒有假設、論文準備粗心、瑣碎的研究結果、文獻引用不準確或缺少等。

影響因子是期刊評價的重要工具。科學家之間普遍有共識(科學評估機構之間比較少),在評估專案基金、單位或科學家時,影響因子不該是單一指標。科學家對影響因子的批判聲音越來越大。《自然》最近便發表了一篇撰寫精美簡介的宣告,在這篇一頁的宣告中,作者寫道:「當我們相信自己要被這樣愚蠢的標準評判,我們就會用愚蠢的方式來應對。」

那麼,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期刊有好的影響因子,該向作者和編輯要求什麼?要促進影響因子,積極的榜樣會是什麼意思?

給科研作者的建議

作者在看待影響因子時應該要有這樣的概念:“我們必須要知道,期刊有好的影響因子,是因為編輯和審稿人的細緻的工作,挑選和改善好文章,帶來了好科學,而不是反向操作,也就是說, 一篇文章是好的並不是因為它被接受發表在高影響因子期刊上” 。對於編輯選中的論文,它必須是奠基於廣泛的批判性閱讀和思考,有堅實的假設,和一個得到答案無比重要的問題,此外,作者樂於根據審稿人的建議改善論文。

最重要的是,作者寫作是為了讓他人閱讀,這句簡單的話陳述的是科學的本質。作者寫論文的不是為了引用,而是因為他們想傳達自己的發現,而且要好好的傳達。有許多很棒的資源可以幫助作者準備投稿給學術期刊的好論文。

最近的 Berka 等人所發表的文章顯示,一個好的研究問題和“科學學校”只能在刺激的工作氛圍和好的的領導下才能產生,這會對稿件質量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有機會發表到高影響因子期刊)。例如,他們發現,團隊成員、會議簡報、團隊的多樣性、推薦審稿人的溝通方式與論文質量有正向關係。在一個二到四名成員的小型研究小組中,在研究專案進行時,面對面溝通方式被證明是最有效的。必要時,可以以電話、透過網際網路進行語音或視訊會議或電子郵件的形式溝通。這些資料顯示,人們對科學的進步負責,比如說領導和教授應該研究專案中適當的時機投入精力團結團隊,根據 Shashok 所述,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的好團隊可以在第一步就往有效產出論文的方向邁進,避免在發表過程中浪費時間,這個發現更凸顯出具有遠見的單位領導和完好的研究課題是不可或缺的。

給期刊編輯的建議

對於期刊編輯來說,影響因子是既重要又有用的工具,透過期刊的文章的被引頻率,表示他們的工作的質量。編輯希望他們的期刊是高質量的,同時也提高影響因子,算是一種附加價值。由於大多數的編輯是由出版社聘僱,影響因子也具有重要的商業價值。

編輯在期刊還沒有影響因子前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教育作者發表更多的創新研究在期刊上,讓期刊對作者更有吸引力。世界各地的期刊,即非洲、南美以及來自亞洲國家的期刊,應該申請加入適當的索引。需要更多多樣化的期刊,比如一些特殊的領域如民族學、語言學、結構和歷史等。全球的期刊編輯要不斷改善自己的期刊,並藉由讓期刊收錄在湯森路透資料庫中(並獲得影響因子),最終成功地將世界各地更多更多樣的科學納入旗下。顯然,不同的文化和傳統應在科學上受到尊重。套用 Zetterström 的話:科研工作必須要傳播到世界各,儲存科學進步的多樣性。

嶄新的世界​

科研出版界在這幾年毫無疑問地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這些改變如何影響了影響因子?

Online-Early Articles

現在許多期刊都發表 online-early article,在論文經過編輯和排版後的版本線上發表(有些期刊在論文被接受後就立即線上發表),之後才發表在有期號卷號的期刊上。論文一旦線上發表後即可被引用,但如果論文 online-early 的年度跟之後見刊(不管線上或印刷,有卷號的為準)的年度不同該怎麼辦?這如何影響影響因子的計算?

James Testa 解釋說,湯森路透偏好簡單的情況,也就是文章在同一年 online-early 發表跟見刊,不過,當情況不允許時,湯森路透採集影響因子的方式是引用日期,假設論文 X 在 2013 年 12 月 online-early,2014 年 1 月刊登,論文 Y 在 2013 年在參考文獻中引用了 online-early 版本,湯森路透會視引用發生在 2013 年,如果論文 Y 是引用 2014 年 1 月號的期刊,那麼這個引用就會算在 2014 年。

僅有線上出版的期刊

不久前,“期刊”都還是隻印刷在紙本上的文章,不過現在不一定是這麼回事了。根據湯森路透網站提供的資料顯示,沒有實質印刷版本的期刊也可以有影響因子。如同本文前面說述,湯森路透的編輯要的跟期刊的發行方式無關。

社交媒體

2007年,Chew 等人詢問了幾位在著名醫學期刊工作的編輯如何改進期刊的影響因子。其中一個答案是提高期刊的媒體形象。Testa 透露,當文章發表時,他並沒有想到社交媒體,相反他認為該傳送郵件通知同事。現在,透過 Facebook、推特(Twitter)、領英(LinkedIn)、部落格等社交媒體,文章數量暴增,真的能影響期刊影響因子。讓越多研究人員知道你在期刊上發表的文章,就可能收到更多的引用。然而,湯森路透看的是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常態,許多期刊也都這樣做,如同 Testa 指出的“水漲船高”,隨著引用次數速度上升,影響因子也隨之提高。然而,在高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如美國和英國,Jamali 等人認為社交媒體的資訊和“贊”的數量僅僅是人氣的指標,而不是信譽和科學工作的質量。

結論

影響因子的影響力和重要性是不可否認的。Benjamin Franklin 說:「如果沒有持續成長和進步,提高、改進和成功這類的詞就沒有意義了。」所以,編輯也該爭取讓他們的期刊持續成長和進步,一旦能夠實現,影響因子將跟隨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