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禪位給禹,並傳授了十六個字,為何成為五千年治國的國家哲學?

舜禪位給禹,並傳授了十六個字,為何成為五千年治國的國家哲學?

堯舜禹是繼黃帝之後華夏大地又出現的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他們禪讓的美名萬古流芳,至今為人稱道不已。但很多人不知的是,在舜將帝位禪讓給大禹時,同時還傳授了一個16字的口訣,史稱“十六字心傳”,又稱“中華心法”,涵蓋人生、教育、創業、健康以及國家等多重哲學思考,開萬世哲學,領道統之傳,為政為學不可不知。

這十六字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字句簡單,卻寓意深厚,它自誕生起就代代相傳,從大禹傳到商湯,從商湯傳到文、武、周公,再由周公傳至孔孟,一直到朱子將其鍛造得更加爐火純青。

舜禪位給禹,並傳授了十六個字,為何成為五千年治國的國家哲學?

傳承前期,這十六字所託付的是天下與百姓的重任,因此它與治國教民有很大關係;同時,表面只是十六個字,但內涵卻需悟道,傳承的本質其實是以心傳心。綜合兩個方面,若想領悟到中華心法的精髓,必須從兩個方向去理解,即治國、修身。

巧合的是,上古時期人皆崇道,三皇五帝等眾聖王無不是修道者,那麼治國就如同修身。十六字心傳雖發源自道,但卻被儒家推而廣之,成為歷朝歷代都的奉為圭臬的金玉教條,始終是中華五千年來治國的國家哲學。

那麼這十六個字的釋義是怎樣的?由於是上古語句,所以解讀它不能釋其引申而應採取文字的本義。

舜禪位給禹,並傳授了十六個字,為何成為五千年治國的國家哲學?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人心惟危,是一個成語,意為人心險惡、居心叵測,多用以斥責社會現象的醜惡。但在十六字心傳中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心”並非指心,而是指人的思想意識認知。

“惟”,是專注於某方面。

“危”不是危險,其本義是人心居高遠,人的本性就是往高處走,而越高就越危險。

那麼此八字的意思就是:普通人的意識認知往往專注於外在的廣闊世界,而修道者卻注重自己內在的微妙變化。這話說的不假,凡夫俗子總是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幻想成為世界之王;而修道者修的是心,他們關注的是自我反省,也就是自我意識的王。

舜禪位給禹,並傳授了十六個字,為何成為五千年治國的國家哲學?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精”的古義與今義大相徑庭,其本義是指上等的好米、精米。

“一”也並非是單純的數字,它是數字之始,所以其意義便是宇宙之本源。

“允”,本義是真誠。

“執”還能稍微猜測,其本義是不變、永恆。

“厥”,本義是:憋氣發力,採石於崖。

“中”,本義是好,此處是指守中、守一。

由此可見,倘若不經釋義,兀自理解,那必定會相差甚遠。那麼此八字的意思就是:注重做一粒好米(雖小卻認真),注重返歸宇宙本源(尋找真我,不忘初衷);做一件事,要像真誠恆久地搬運石頭一樣(堅持不懈),注重調和內在的氣息(保持好心態)。

舜禪位給禹,並傳授了十六個字,為何成為五千年治國的國家哲學?

大道至簡,十六字心傳看似簡單,卻道盡了人生真理、治國哲學。為人不能居高唯危,而應該把握內心,保持謙遜,調和自我,不忘初心。我們知道,古代多注重唯心而消遣唯物,那麼一個人的修養之道便相當於一國的治理之本。

《皇帝四經》雲:“故唯聖人能察無形,能聽無聲……服此道者,是謂能精。明者固能察極,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謂察稽知極。聖王用此,天下服。”

“能精”即“惟精惟一”。聖王自身首先要領悟並做到十六字心傳,俯下身姿,感悟大道,然而再將此運用到治國哲學之中,那麼天下必為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