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唐宋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痛定思痛的哀愁

李清照前半生與丈夫趙明誠過了半輩子窮盡家資的金石收藏生活,也因此,她的後半生幾乎是在睹物思人的苦痛中度過的。

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回憶說:

“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餘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

這情景似乎如見,李清照問即將遠行的趙明誠:如果遇到兵亂了怎麼辦?趙明誠招手回答:跟著大隊一起走,萬不得已時,丟掉輜重,再不行,丟掉衣被,再不行,丟掉書冊卷軸,實在不行時,丟掉古器,那些宗器級的珍玩,到死也要自己抱著。

愛唐宋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痛定思痛的哀愁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金石人生)

這一去就是生死之別,趙明誠很快病逝,這段關於收藏品的囑託,對於李清照來說就是趙明誠的遺囑。這之後,李清照的生活,就是帶著價值連城的收藏躲避兵災民亂的生活,我們幾乎可以想見,一介女流如何在兵燹之隙偷生的境況是如何的悽慘。

總算後來南宋建國,李清照在南方安定了下來,但李清照時時都要面對兩種苦痛:

一方面要面對國家滅亡,北方舊家難歸的苦痛;另一方面,她要日日面對她自己跟丈夫收藏的金石器物,睹物思人的苦痛。實際上,正是這樣的人生經歷促成了她婉約詞風的形成。讓我們再看一首她的精品詞《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全詞如下: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黃盛璋《李清照事蹟考辨》:“詞意寫的是暮春三月景象,當作於紹興五年三月。”顯然,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李清照避戰爭之難在浙江金華時所作,此時,她還沒有安定下來,還處於一種無家可歸的狀態。

愛唐宋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痛定思痛的哀愁

(詞意圖)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惱人的風雨停歇了,枝頭的花朵落盡了,只有沾花的塵土猶自散發出微微的香氣。抬頭一看,日色已高,我卻無心梳洗打扮。落花之香,會染香塵土,陸游《詠梅》會說“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裡的“風住”,其實也在暗示詞人現在已到人生的暮年,風住了,花落了,只餘下了塵土的餘香了。此時的她,被現實的風雨吹打得“浪蕩無依”,在現實的困頓之中,她的苦悶可想而知,於是,她“日晚倦梳頭”。

愛唐宋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痛定思痛的哀愁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滿目所見之物,都跟之前沒有區別,但眼前之人,已不是舊時之人,傷心的人,痛心的往事,都令我愁腸百結,想要說點什麼,還未開口,我就已經淚如雨下。到這個時候,詞人所藏金石器物已丟散殆盡,甚至睹物思人的悲傷對於詞人都成了奢侈,日常的一切平凡事物都讓她回想起以前的時光,“物是人非”,萬事俱休的悲傷都讓她不由悲從中來,泣不成聲。

愛唐宋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痛定思痛的哀愁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聽人說,雙溪的春色還不錯,我打算就去那裡劃劃船,姑且算是散散心吧。這是平凡人的生活,她也需要給自己的情緒找個出口,去劃劃船吧。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可是,我真的擔心啊,雙溪那葉單薄的小船,恐怕是載不動我內心沉重的憂愁啊!舴艋(讀zé měng)舟,指的是小船,因為小船兩頭尖尖,像蚱蜢的樣子,所以叫蚱蜢舟。稱蚱蜢,形容船小,因為船小,所以擔心它載不動詞人心中的憂愁。

愛唐宋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痛定思痛的哀愁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詞人賦予了“憂愁”以重量,比喻何其新穎。在詩詞中用運用比擬,是常用的手法,然而要用得新穎,卻並不容易。比喻通常的做法是將精神化為具體的物質,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這裡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有了重量,船載不動,但這船來得並不突兀,因為上句有“輕舟”,因為“雙溪”有“春光尚好”,詞人要去遊玩,因此這個比喻寓情於景,渾然天成,構成了完整的意境。

(【愛唐宋詞】之62,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