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河南能出現第一個王朝

內容來自《中國史簡讀》作者:張宏傑

記得上學的時候,歷史課本是這樣寫的: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生活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上百萬年前,中國大地上生活著許多原始人類,比如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和北京猿人。今天的中國人是從這些古人類進化來的。

為什麼河南能出現第一個王朝

這聽起來非常合理。中國人自古生活在中國,原湯化原食,聽起來很自然。然而,今天的分子人類學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為什麼河南能出現第一個王朝

復旦大學有一個“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他們做了一項研究,一共採集了12000多名中國人的Y染色體進行分析。在論文《Y染色體與東亞族群演化》中提出,中國人和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類一樣,是六萬多年前從非洲走出來的。也就是說,六萬多年前、生活在東非(大約在今天的衣索比亞一帶)的一些現代人,也叫“智人”,開始向外遷移。其中一部分智人在大約三萬年前,抵達今天中國的疆域之內。

論文作者金力說:“在做2001年的那篇論文時,我心想我是中國人,祖先是從非洲來的?我非要找出一個人,不是非洲人的後代。做了覆蓋整個東亞、東南亞、西伯利亞…的12000人、163個群體以後,我都傻眼了。我都不信這個結果。我對學生說,你把資料拿來看一下,看上去比較模糊的,你給我重新做一遍。又有400多個樣本重做了,結果,還是這樣子,那我沒辦法,我只能說,大概就是這樣是對的。”

有人問,那麼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和北京猿人到哪兒去了呢?,很不幸,早就滅絕了,他們的基因對今天的中國人沒有影響。

分子人類學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科學資料基礎上,所以在世界上被比較廣泛地接受,成為主流認識。但是在中國,存在兩種看法。第一種是接受分子人類學的研究成果,第二種則仍然堅持原來的獨立起源說,認為中國人和世界上其他人類不一樣,是獨立起源的。

分子人類學的研究認為,智人最早是從雲南和珠江流域進入中國的,來到中國後,又很快向北遷徙,迅速遍佈中國大地。進入新石器時代後,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多個文明中心,對考古學比較感興趣的讀者肯定都知道北方的紅山文化、中原的仰韶文化、東方的龍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西南地區的三星堆文化。

為什麼河南能出現第一個王朝

當然,這些文化中心彼此相距都比較遠,它們如同一顆顆星星,在當時文明還是一片黑暗的中國大地上,一點點地亮起來,所以,考古學中稱這個時代為“滿天星斗”。

這些文化中心有的在遼河流域,有的在陝西,有的在長江下游,那個時候草菜未闢,交通非常不方便,甚至可以說沒有交通,因此有學者說它們“從起源到興盛均是各自獨立發展起來的”。我們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這些文化確實都帶有自己強烈的個性,風格各異。

但是,這些文化中心也都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共性,比如對玉器的重視和崇拜。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很多文化中心就出現了玉器,比如紅山文化,那個著名的玉豬龍,是距今約8000~7000年的東西,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期,在中國各個文化中心,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乎都出現了玉器,這在人類歷史上其他地區是絕無僅有的。因此費孝通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的玉器“是西方文化中未見而是中華文明所獨有的”。

為什麼河南能出現第一個王朝

而且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那就是新石器時代中期,各地出土的玉器長得還很不一樣,各有特點。然而到了晚期,就長得越來越像,甚至完全一樣了。比如最早出現在薛家崗文化中的玉琮,造型就很有特點。後來,在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出現的玉琮和玉璧,發展到非常精美的階段。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大地上從甘肅陝北到山東河北,再到湖南,都出現了這樣的玉琮和玉璧,長得與良渚文化中的幾乎一模一樣。

這麼看來,在六七千年前,中國大地上還沒有道路,各個文明中心之間就已經開始了交流,而且這種交流還越來越密切。一個文明中心的東西,往往不過百十來年,就傳到了幾千千米外的另一個文明中心。因此,那時候各地交通聯絡之密切,可能遠超過今人的想象。

所以徐良高在《中國民族文化源新探》中說:“到了約公元前4000年,我們就看見了一個會持續一千多年的有力的程式的開始,那就是這些文化彼此密切聯絡起來,而且它們有了共同的考古上的成分,這些成分把它們帶入了一個大的文化網。”

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多次強調:“文明是在交流和碰撞中產生的。”

人類的整個歷史證明,一種文明能不能進步,往往取決於它能否從外獲得刺激。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機會越多,各自進步也就越快。而那些長期隔絕的社會,註定要停滯,因為它們接收不到外來的刺激和壓力。這就是幾乎所有高階的文明都產生在歐亞大陸的原因。

我們知道,世界共有五大洲,但是較為發達的文明,比如中東文明、希臘羅馬文明、印度文明、中國文明,都產生在歐亞大陸,埃及文明也緊鄰歐亞大陸的中心區。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澳洲都只產生了相對低階的文明。

為什麼呢?顯然是因為歐亞大陸的地理環境是相互連通的,特別是因為有了地中海,各文明可以相互促進、相互啟發,中東文明、埃及文明、希臘羅馬文明,都是環地中海文明,而美洲、非洲與澳洲相對隔離。“文化的進步取決於某個社會群體擁有的向其鄰近社會群體學習經驗的機會。該社會群體的發現會傳播給其他社會群體,且這種交往越多,學習的機會就越大。文化最簡單的部落基本上是那些與世隔絕較長時期、因而無法從其鄰近部落的文化成就中獲益的部落。”所以,交流帶來文明成長。

那麼,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王朝,出現在河南。

河南在地理上有什麼特點呢?它位於“天下之中”。所以我們今天還管河南叫“中州”。

中國的地理環境是封閉的,北邊是草原,東南是大海,西邊是青藏高原。在這種地勢的包圍之下,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中國腹地,而這個腹地的中心就是河南。

為什麼中東會率先在人類歷史上出現文明呢?因為中東正好地處歐亞非大洲之間的十字路口,是當時各個新石器文化中心文流的中心地帶,所以它從周圍吸取到最多的資訊,受到最大的刺激。因此,這個地區在人類歷史上非常重要,我們知道,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這三大宗教都起源於中東,人類最早的農業社會、最早的城市也都起源於中東。

河南也是這樣、它在中國大地的各文化中心中,處於中心位置。所以我們從出王的文物來看,一開始,黃河中游的新石器時代文明並不比其他文化——比如紅山文化先進,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好,各地文明的交流都要經過它,所以它可以不斷接觸,不斷學習外來文化。與此同時,河南周圍沒有天險,四面都是威脅,

文明部族想要生存下去,就要強化自我組織的能力。這就刺激它成為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誕生地。

所以徐良高說:“夏朝之所以在黃河中游地區興起,一方面是因為,它同各個周邊文化的交往接觸均便利,有利於它吸收各個文化的優點與長處,另一方面,它受到周邊各文化的衝擊、壓力最大,挑戰最嚴重,應戰也就最有力,發展也就最快,優勢地位從而率先確立,強有力的社會組織機構出現,一統國家建立了。”關於夏朝的存在及時間,現在世界學術界還有爭議。四中國主流學術界一般認為,夏朝的存在是確定無疑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夏朝的領土大部分在河南。但是對於夏朝前期的首都在何處,卻一直沒有新的發現。一般認為,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可能是夏朝中後期的首都之一。漢族的前身叫華夏族,“華夏”今天是中國的代名詞之一,都是因為夏這個朝代而起。

當然,夏朝的出現,除了位於中國地理位置的中心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它也受到了中國版圖之外的文明的刺激。

(關於夏朝是否真的存在、傳統夏史記載是否可信,近代以來發生過多次爭論。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田野考古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因此中國主流學術界認為二里頭遺址是夏都。20世紀末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1959年以來夏文化考古的總結,然而歐美學術界對“夏商周斷代工程”存在質疑。參見陳民鎮《信史抑或偽史——夏史真偽問題的三次論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