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律與度量衡: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另類隱喻

音律與度量衡: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另類隱喻

禮樂社會是孔子最嚮往的,也是他一生實踐的寫照。我們知道從周朝開始,對於讀書人的要求就非常高,基本要求是“禮樂射御書數”。

說是基本要求,可單獨拿出這六項技能任何一項,都不是簡單的事情。這六項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三好學生”德智體要求,但真正能做到幾許,我們心裡明鏡一般。

當然我們也不必太過汗顏,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三字經”寫到“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三字經”可是宋朝人編寫的,距今已經一千多年左右,才華橫溢的宋朝人都做不到,我們更可以自我寬慰“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我們看看其中的“樂”這個技能,原本包括音樂、舞蹈、詩歌等,我們採取狹義的音樂含義,來聊聊有趣的一點事兒。

我的問題是,

你覺得音樂和我們生活常用常說的度量衡有關係嗎?如果說度量衡與音律息息相關,你覺得詫異嗎?

我們知道有個成語“五音不全”,這裡說的五音就是古代音樂的五種定音方式。百度可知,

“五音十二律,是古代定音方法。五音,即宮、商、角、徵、羽。十二律,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半音的一種律制。”

宮、商、角jué、徵zhǐ、羽五音,相當於唱歌時候的12356,即:do、re、mi、sol、la。

試著發音會知道,“宮”音低緩,而後其他音慢慢變得音高,其實這就是不同嘴型與喉嚨組合發出的音調,可見生理問題會導致五音不全,毫不奇怪。

如果你年齡足夠大,在農村生活過,會在柳樹發芽長枝時,折斷一根柳枝,小心搓揉樹皮,而後抽出柳樹皮,做出一個柳哨來,輕輕吹起,聲音洪亮。

而且,你的柳哨越短,聲音越響亮,柳哨越長,聲音越低沉,這就是樂器發聲的物理原理:固定材質情況下,樂器如竹管其音調高低,與樂器震動頻率成反比(與長度有關)。因此,每一種五音,都可以用一根竹管來定音,這就涉及到十二律。

律,原本指用來定音的竹管。蔡邕(yong,音擁)說:

“截竹為管謂之律。”

據說,古人就是用十二個長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個高低不同的標準音,簡稱十二律。十二律中的第一律稱為黃鐘,律管九寸長,叫黃鐘律管。

我們常說“黃鐘大呂”,就是十二律中的兩種,形容音樂洪亮莊嚴和諧大氣。

根據《漢書·律曆志》,標準律管如果以黍子(黑色穀子)進行測量,其長度應該等於九十粒黍子長度,管內應該正好容納黍子一千二百粒。古代度量衡的標準即由此產生。

在漢代的尺度中,以黃鐘律管為準,建立了一套統一的長度體系、量器體系和權衡體系。

度的標準,每粒黍子的長度為一分,

“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

量的標準,以1200粒黍子或者井水注滿黃鐘律管的容量為一龠,

“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

據測算,漢代的一龠為現代的10毫升,一合為20毫升,一升為200毫升,一斗為2000毫升,一斛為20000毫升。

衡的標準。黃鐘律管容量是一龠,可容1200粒黍,其重量就是十二銖。

“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作為音樂定音的律管,既可以吹奏出不同音調音律,還可以標定其他事物的長度容量與重量,不可謂不神奇,仔細審視又不禁驚歎古人智慧。

因為度量衡太重要了,秦始皇統一國家後,首先就統一了度量衡標準,保證社會經濟正常發展。

音樂在生活中作用非常重要,可以視為情緒的表達,而度量衡這些事物類似生活中的事情,情緒良好才可導致度量衡恰當,這算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另類隱喻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