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曾標價4千的書法作品為什麼幾年未能成交?

範曾是當代書法名家,他的書畫作品每年的成交額都會超過10億元,如果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來說,範曾寫下四個字的四尺整張紙,價格一般都在十萬元左右,繪畫作品價格更貴,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都會有的。

範曾標價4千的書法作品為什麼幾年未能成交?

在前些年,範曾曾經寫了兩個字“鴻圖”,被人掛在網上拍賣,規格是35×68釐米,估價是4000元,可幾年過去了,這兩個字還沒有被人拍走,這是什麼原因呢?可能跟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第一,尺幅太小,不適用懸掛。對於這樣小尺幅的作品來說,如果以4000元的價格拍到手,家裡不好懸掛,辦公室更不好懸掛,收藏起來也麻煩。所以落拍也是正常的。

第二,範曾的作品很難鑑定。雖然這個價格不是很高,但拍主如果想要進行鑑定,就要找到相關機構或範曾本人進行鑑定,花上4000元再鑑定,鞍比馬還要貴,得不償失。

第三,這兩個字的內容並不是很好。人們一般都說要“大展宏圖”,“宏圖之志”或“宏圖大展”等,而這兩個字寓意不明,不能很好地代表一個人所要表明的心志。因此,這也是此幅作品流拍的主要原因。

第四,對於範曾的書法作品來說,一般藏家很難用重金去收購。因為範曾的書畫作品價格太高,加上這幅作品的尺幅又太小,藏家對此沒有多大興趣來收藏,同樣是費神費力,還不好收藏一個大件作品。

第五,近些年,人們對範曾的作品褒貶不一,導致大家在收藏時持謹慎態度。因為種種原因,當一個人紅極一時,也就有了人們對他相反的看法了,由於網際網路的發達,社交媒體資訊的湧入,人們從各個方面都認識了範曾和他的書畫作品,懂得了什麼是好作品,什麼是名人作品,就有了各自的判斷力。就範曾作品來說,人們並不認為他就是書畫專業的大家,而是流水線作業完成的作品,所以拍品也就很難成交了。

從範曾這件作品流拍情況來看,也使人們清醒地認識到了幾個問題:

一是名家的作品流拍已經是一件常態化趨勢。並不是說,誰是名家,他的作品一定就會是長盛不衰的常青樹,如今,人們已經迴歸到了理性消費和理性收藏的時代了,不再是當代的追風時期,名家作品也是一樣,以前“字因人貴”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了。

二是書畫作品價格不是職務高低所決定的。一些名家因為平臺高、專的緣故,他們的作品在這些平臺之上,也會水漲船高,原來幾百、幾千,而職務上升後,作品價格也會翻上幾番,一旦自己離開了哪個平臺後,作品又立即恢復原樣。由此可以看出,書畫作品的價格並不是由職務高低來決定的。

三是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靠作品說話”。一副好的書畫作品,能得到更多人的喜愛,其中必有幾個要素:一是傳承經典的技法水平與能力,而不是靠名家的名氣;二是作品的意境有美感,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反映了作者的書畫水平和思想境界,這樣的作品最具升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