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畫家筆下的乾隆肖像,有多少接近真實?

多得攝影的發明,效果幾乎如同眼睛所見,故能夠確切地捕捉各地人和事的真貌。尤其在智慧手機普及的今日,幾乎人人手上有一機,很輕易地為自己和身邊人與風景留影。但在第一張照片於1826年(另說是1827年)由法國人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 完成拍攝之前,人物肖像均以繪畫的形式流傳,逼真度靠的是繪畫師的個人技巧,成像也會因應畫師風格而各異。

所以,流傳於後世的一些人物肖像,與真實人物的面貌究竟有多大差距?這是一個謎。尤其以「寫意」多於「寫實」著稱的中國畫風,加上繪畫時,成像也可能受到若干的外來因素干預,往往會影響其真實性。不過,這種情況到了清代康雍乾時期(或稱康雍乾盛世),開始有所改變。

西洋畫家筆下的乾隆肖像,有多少接近真實?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來到中國,並於不久後獲康熙帝以藝術家的身份召進宮中,擔任宮廷畫家。他將西方的寫實畫風帶入,令清初以至中葉的中國宮廷人物與景色,能夠較寫實地流傳。

郎世寧在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以78歲逝世時,他已跨越康、雍、乾三朝,在宮廷服務了整整半個世紀。他被當世形容為「以善寫實」聞名,所繪畫的帝后肖像,被認為更容易讓後世瞭解他們的容貌。

不過,到了1793年,英國命馬戛爾尼,率龐大使團來華,並在熱河行宮覲見乾隆。當時,一名年輕英國畫家威廉 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作為使團的隨團畫家助手而來,他除了繪畫了大量反映當時中國世態風情的畫作之外,他的著作《中國衣冠風俗圖解》中,也有描繪乾隆皇帝。我們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看另一位畫家筆下的乾隆真貌。

西洋畫家筆下的乾隆肖像,有多少接近真實?

亞歷山大跟隨的馬戛爾尼使團,以英王喬治三世為乾隆祝壽為名訪華,時值乾隆朝末年,國勢鼎盛。不過,在盛世的外表下,潛伏著種種危機。作為使團隨團成員,亞歷山大也到訪了天津、北京、承德、杭州、廣州和澳門等地,創作了大量的速寫和水彩畫,他的畫讓世界更瞭解當時的中國。

乾隆的容貌分別在郎世寧及亞歷山大的繪畫中留世,他可能是在攝影技術未出現下,畫像最為接近真實的中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