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老闆轉行做手工燈籠,生產一年幾天賣光,子女卻無人願學

糧食老闆轉行做手工燈籠,生產一年幾天賣光,子女卻無人願學

今天是正月十五,也是傳統習俗中的“元宵節”。在我們國家的大多數地方,都流傳著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這天晚上,一家人會穿著一新,大人們領著孩子走出家門看花燈,而孩子們手裡則會提著一個燈籠,說是為了照亮道路方便行走,其實,大多是為了烘托出節日氣氛來。在以前呀,孩子們提的這個燈籠大多是手工扎的,外面糊上花紙,裡面點上一根蠟燭,提著燈籠在村子裡串門,感覺特別喜氣。記得小時候,經常可以看到搞惡的大人們,會指著燈籠一本正經地對孩子說:快看,你這燈籠下面有雞屎了。大多數孩子會信以為真,當他把燈籠翻個底朝上看的時候,不願意看到的一幕發生了:蠟燭燃著了燈籠紙…孩子自然會難過地哭,而一旁的大人則是一個勁地“嘿嘿”壞笑。2022年2月14日,安徽阜陽城區人民路燈籠銷售專區內,市民們在給家中的孩子選購燈籠迎 元宵。

糧食老闆轉行做手工燈籠,生產一年幾天賣光,子女卻無人願學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扎手工燈籠的藝人越來越少了,市場上便出現了塑膠燈籠,電池代替了蠟燭,再有人開玩笑說“快看,你這燈籠下面有雞屎了”時,就是把燈籠翻個底朝天,怕也不會出現燃著的情況了。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當紙燈籠離我們漸去漸遠時,兒時的那種記憶變得更加清晰,隨之也轉化成了一種思念。於是,當市場上出現了這種手工扎制的燈籠時,便成了人們追捧的新鮮物了。

糧食老闆轉行做手工燈籠,生產一年幾天賣光,子女卻無人願學

73歲的蔡國成是安徽潁上縣人。近些年來,每到大年初十,他都會和老伴帶著自己扎的紙燈籠到100多里外的阜陽去銷售。“我做的這手工燈籠有年代感,大人小孩都特別喜歡,現在已經賣到了20塊錢一盞,並且很好賣。從初十來到阜陽以來,除了有來找我批發銷售的外,我自己每天都能賣到幾百盞。忙活一年做出來的3000多 盞燈籠,在這幾天的時間裡就可以賣完了。”

糧食老闆轉行做手工燈籠,生產一年幾天賣光,子女卻無人願學

老人說,他們生活在淮河岸邊,當地一直有做手工燈籠的傳統。他在10來歲的時候就跟著父母學會了這門手藝。那時候,全村家家戶戶都做燈籠,到了春節前,便整船整船地往外銷售。

糧食老闆轉行做手工燈籠,生產一年幾天賣光,子女卻無人願學

“我們那裡除了做人工燈籠外,村民們還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利用高粱稈或蘆葦等的篾子編制的狹長的粗席子,可以環形地一圈圈繞起來囤糧食用的囤糧茓子。當時,這個非常受農戶和地方糧站的歡迎,市場上也是十分暢銷。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透過銷售囤糧茓子結識了一些地方糧站,當起了販運糧食生意的老闆。”

糧食老闆轉行做手工燈籠,生產一年幾天賣光,子女卻無人願學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蔡國成開始承包起了個別地方糧站的糧食調撥運輸業務。他說,一個地方糧站往外調撥糧食時,一次上百萬公斤很正常。後來,因為農民和地方糧站儲糧方式發生了變化,他銷售的囤糧茓子一下陷入了滯銷,最終,也導致了他的糧食生意也受到影響。就這樣,他就重新回到了手工扎制燈籠的行當,繼續傳承起了面臨失傳窘境的民間老手藝。

糧食老闆轉行做手工燈籠,生產一年幾天賣光,子女卻無人願學

“手工扎制的燈籠品種花類多,製作的流程也比較複雜,有些燈籠整個製作流程下來差不多有30道工序,因為全是手工活,所以多數人家是長年不停地做。上半年忙著準備做燈籠需要的各種材料,先加工半成品。到了下半年接近春節銷售的時候,才開始糊紙刻花做成品。”老人說,最辛苦的就是進入臘月的這段時間,因為這個時候天氣寒冷,為了趕產品,每天起早貪黑,從早忙到晚,除了吃飯外,就是做燈籠,經常還要忙到晚上11點多才能休息。“由於天冷,在糊燈籠紙的時候,熬製的漿糊常常被凍得沒有了粘性。一個冬季忙下來,手和腳基本是全部被凍爛了。就是在幹活的時候,手也經常會被”碰傷。“

糧食老闆轉行做手工燈籠,生產一年幾天賣光,子女卻無人願學

”老人說,在那個年代,扎燈籠成了當地村民家裡一項大的收入。後來,隨著外出務工潮的湧起,當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打工的隊伍中。“主要是做手工燈籠辛苦,費工費時還不掙錢。外出進廠打工,一個月下來就可以收入幾千塊錢,所以呆在家裡繼續做手工燈籠的村民越來越少了,到最後剩下的都是些沒有能力進城的老年人了。手工燈籠減少,市場上機器生產燈籠卻越來越多了,不但品種多,而且樣式也比傳統燈籠新,除了有燈光,有的還帶有音響的。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也面臨著一種生存挑戰。”

糧食老闆轉行做手工燈籠,生產一年幾天賣光,子女卻無人願學

“去年,我和老伴做出了3000多個燈籠成品。”老人說,他的兩個子女都已經成家立業,並在縣城居住。因為自己和老伴年齡大了,平時子女們也勸他放棄這門手藝。但是,在他和老伴忙不過來的時候,子女們也會過來幫個忙。“之所以還在堅守著這門手藝,是因為對這門手藝有了感情,不捨得丟。如果丟了,這門手工藝在當地就真的要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