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皮影戲原為專業戲班

永昌皮影戲原為專業戲班

永昌皮影戲,清朝初年始見於今清河地區。上演劇目以秦劇為主,可唱全本戲,也可唱摺子戲,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據說乾隆年間由西安人賈師傅來永寧堡傳藝,當時杜家寨人劉成德建立“德盛班”,演皮影戲。到光緒二十幾年,劉萬倉和劉萬香襲承後分兩個班出臺演戲,班的名稱仍舊。隨後劉玉亭(杜家寨人)的父親劉春林分別傳藝給呂成福、呂伯生、樊尚剛、樊應昭。所以到了民國十幾年,永寧堡一帶就有四個皮影戲班。

永昌皮影戲原為專業戲班

影戲的人物,俗叫“皮猴子人”和佈景道具,都是牛皮剜刻而成的。永昌的皮影戲,都用秦腔曲調演唱,個別摺子戲也有用眉戶劇曲調演唱的。用永寧堡一帶的方言道白,文武場面伴奏的樂器,主要有板胡,二胡、嗩吶、堂鼓、戰鼓、板鼓、鉤鑼、手鑼、梆子、牙子、嗩吶等。戲班組成員一般每班5到8人(男、女主唱各一人),負責人叫“班長”,主演員一人稱“把式”。

永昌皮影戲原為專業戲班

永昌的皮影戲班原為專業戲班,象大戲班那樣崇拜“莊五爺”(又叫苗莊五)為祖師爺;每年春季多在本地和武威、民勤演出,秋季到縣城東、西鄉演出,每場演三至五天。上世紀五十年代,已無專業戲班,藝人們有時做業餘演出,但由於戲箱裝置和劇目內容都已陳舊,無人倡導傳藝學藝。近幾年,由於政府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的保護力度,永昌皮影戲再一次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投稿須知:非遺專案、圖片、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