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視角|中國畫為何不斷退步?一味當飯碗、利益、工具是不行的!

海外視角|中國畫為何不斷退步?一味當飯碗、利益、工具是不行的!

17

2-2022

星期四

【導引】

“大部分中國藝術家都是以聖人視角審判別人的,對別人有多貶損,對自己就有多讚美……沒有觸及事物的本質,只是製造了另一種假象,這不是真正的創作。”初心、思想、人文、科普,這裡是雨果雲錄,分享天石先生——作為地緣政治學家也是藝術家,對中國畫不斷退步的相關思考和分析。

中國畫為何不斷退步?

——鄒天石

許多人認為中國畫退步是最近的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教條主義是自我創新的大敵!

如果把中國畫等同於水墨畫,那麼最好的文人畫家就是蘇東坡和王維,最好的人物畫家就是吳道子,之後雖然也有幾個標誌性畫家,但他們都是可有可無的,因為他們僅僅在風格上有所不同,但都沒有改變創作思想,更沒有進入創造性思維層次,他們留給我們的只是風格主義。

所謂的風格主義,換句話說就是教條主義,後人不斷模仿前人的審美方式和技法,越像越自戀,如此一來水墨畫就變成了一尊偶像,它代表著食古不化和虛偽自欺。

當年張大千不遠萬里趕到西班牙求見畢加索,好說歹說才得以見面,張大千誠惶誠恐地送上一套精美的中國畫具,演示了墨分五色的絕活,而畢加索只是一笑,隨手拿來一堆自己的習作讓張大千挑一幅,最後張大千挑了一幅比較寫實的。

從這段故事中看,張大千把技法看成是中國畫的精髓,而畢加索把創作意念當成了繪畫目的;作品本身無非只是創作過程中的體驗過程,而非創作目的。在畢加索看來,不是要還一幅畫給張大千,而是讓張大千自己選擇一種創作感覺,賦予張大千一次自我命名的機會。

畢加索這種思想意識代表了西方現代美術創作精神,按照哲學理論就是“否定的否定就是肯定”,創作必須首先對舊的自己批判,然後才能進入自我創新過程,即使畫同樣內容背後的創意思想也早已不同了。

如何宣示創造者的權力?

杜尚的《泉》是一件非常具有西方現代美術代表性的作品,如何理解它的意義呢?

讓我們回到當時的語境中,杜尚把一隻尿盆當成自己的作品送去參展,並命名為《泉》。起初沒有人意識到這是一件作品,而後來引起了轟動,這種轟動不是中國式的某某作品拍出天價,而是人們對這件作品的內涵感非常好奇。

好奇心對於中國人不那麼重要,如果一件作品引發中國人好奇大機率是誰發財了,或誰當官了,對於藝術本身並不會產生好奇,完全沒有必要。但是西方人對於藝術的預期就是新穎獨特性,其評價出於多大程度引發好奇心,否則他們和中國人沒什麼兩樣。

杜尚在乎別人的好奇嗎?也許在乎,也許不在乎,他更在乎自己的創作體驗,如他作品所宣告的:“我的作品我做主!”對於杜尚本人而言,他首先否定了那個畫《下樓》那幅名作的自己,同時也在挑戰整個傳統美術觀念,否定了古典主義、學院派等等的創作意念,甚至包括了他自己所屬的現代主義。

然後,用《泉》命名了這件作品,宣示了自己作為創造者的權力——成為了自己的創造者。

創作是飯碗、利益、工具嗎?

不要忽略一點,尿盆可以有千千萬萬只,就如彩票可以有千千萬萬張,而杜尚的尿盆僅此一件,只有他獲得了這種幸運!由此,杜尚完成了一次“否定的否定就是肯定”的創意過程。

迴歸話題,中國美術一味的把創作當成飯碗,當成既得利益,當成論資排輩的工具,最終只會導致自我偶像化。當然,中國也有一些所謂前衛藝術家,例如,艾某某就是一位頗有知名度的。首先我們看他如何否定自己,可惜完全看不到一絲一毫。

大部分中國藝術家都是以聖人視角審判別人的,對別人有多貶損,對自己就有多讚美。這類中國藝術家並沒有解構他們批判的物件,而是虛構了一個對立面,把自己當成了另一尊偶像,結果依然是一種自我封閉的意識形態固化形式,並沒有觸及事物的本質,只是製造了另一種假象,這不是真正的創作。

鄒天石,旅美地緣政治學家,中國畫家,在美國生活三十餘年,創作時評數千篇,散見於海外報章和國內網路媒體。全面、平衡、包容、理性的觀點、思想為海內外政界、學界與傳媒界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