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冬雪、橘貓、秦嶺深處,淨業寺的寂靜像是一顆定心丸,將我紛擾的內心定住,將我躁動的靈魂安撫。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淨業寺是中國“佛教八宗”之一“律宗”祖庭,為樊川八大寺之一,距離西安市區35公里。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它始建於隋朝,唐初為高僧道宣的弘法道場,而成為佛教律宗祖庭。律宗後由道宣再傳弟子鑑真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律宗的始祖。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這座寺廟,幸遇一人而探之。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淨業寺藏匿於終南山北麓之鳳凰山,山勢奇古高峻、林壑幽深,此處與古都繁華完全“隔世”。林間之寂靜,唯獨草木間的陣陣風雪。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中國佛教有幾大門派,律宗以修習和傳播戒律而得名,乃中國律宗祖庭,為高僧道宣所創。相傳道宣在仙掌谷內結庵修行,經神人指點,掘地湧泉,乃建淨業寺的前身白泉寺。後有護法神指點,而建淨業寺。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深之山林,遠避塵囂,冬雪探寺,其行為本身就多了幾分禪意。關於道宣,知道淨業寺的對其一定不陌生。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佛教中赫赫有名的《廣弘明集》、《續高僧傳》等均由他編撰。不僅如此,道宣還精研毗尼、通達律藏,以大乘教義闡釋《四分律》並築戒壇,倡弘南山律學。《宋高僧傳》卷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傳》記載了他傳奇的一生。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唐代的淨業寺,因道宣弘揚律宗而達極盛。由於道宣長期居終南山,後人尊他所弘的《四分律》為“南山宗”,亦尊稱他為“南山律祖”。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不論是終南山之旅,還是秦嶺問禪,淨業寺是我去過的所有古剎中,最為“心有歸處”的地方。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也許是寧靜吧,也許是冬雪吧,也許是有貓吧……有人說,來淨業寺,就是淨自己的業。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山門與廟堂相距甚遠,拾階而上,像是要穿過一片山林,大抵是冬天,秦嶺很寧靜,萬物少了喧譁。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山門處的一塊刻有“律宗祖庭”的石碑前,一隻橘貓正低首喝水。雪花落在它的身上,它變成了萬物的指引者。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眼前,是石壁瓦脊,翼然向天,林深處,一尊坐佛映入眼簾,典雅而無俗,莊重而含威。一塊塊石頭鋪就的石階,在疏條交映的林中顯得非常樸拙。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人行山間,入置畫中。一腳一個雪印,來時的路,就此一別。此刻,一個僧人從身前走過,他的身旁跟隨著兩個人。僧人穿著樸實,灰色的調子正合這山一樣的色彩。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不知走了多久,也不知道回首了多少次,一塊“入真境中”的碑欄石刻映入眼簾。其上,則是淨業寺建築群所在,雖分幾處,卻自然天成,有種“山即是廟,廟即是山”的格局。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站在天王殿前的平地上,朝遠山望去,空中還飄著雪花。我一言不發,靜靜凝視,將身裹此山,頓覺色身即山身。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天王殿青磚黛瓦,樸柱素梁,懸掛“依法護法”匾額和南懷瑾所提對聯:

“回首依依窮奢極欲歌舞繁華大夢場中誰識我,到此歇清風月白梵唄空靈高峰頂上喚迷徒。”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殿內是何種相?我未踏入。從側門進去,大雄寶殿則在其後。但一個轉身,內心突然又生起那個念頭:入空門。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諸佛的覺性無始無終,眾生的覺性也是一樣,人也好,草木也罷,春生萬戶,眾生也罷,自然也罷,人間紛擾不斷。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若從中抽去煩惱,這需要智慧。但我從小,就是一個不被看好的蠢小孩。望著遠處的山,山上的雪,我是萬物中的哪種塵埃?回想過去,人生好苦,世間難以坦然安居。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然而,創造如此人間的,既不是神靈,也不是鬼怪,是我自己。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可惜的是,山林不是天堂,廟堂不是避難所。山川草木,一瓦一石,欣喜濃時憂愁也濃,歡樂多時悽苦也多。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淨業,淨自己的業,從身、口、意,這是人生中一場走不完的旅程。我既要提防“窮奢極欲歌舞繁華”帶來的迷惑,也要剋制對“清風月白”的執著。

淨業寺:冬雪下的終南山恍如隔世,走進這裡想入空門

簡也罷,繁也罷,這都是不二的,是一如的,自然有道。此山,此廟,此人皆本來如此,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