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漆器殘片看其髹飾技法

從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漆器殘片看其髹飾技法

宋佳佳 姚政權 徐靖 楊娟 李華清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出土的漆器多為殘片,大都不能透過修復恢復原貌。透過整理這些殘漆片,可以看出當時隨葬的漆器採用了彩繪、錐畫、堆漆、金銀貼花、鑲嵌等髹飾技法,並且多種技藝綜合運用,做工精美。

關鍵詞:雙墩一號漢墓;漆器;髹飾技法

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為西漢六安國第一代封王劉慶的陵墓,2006年考古發掘時出土了陶器、銅器、玉器、漆器、木器、骨器、車馬器、兵器、金銀箔、封泥等500餘件(套)隨葬品。該墓葬中漆器多出土於迴廊盜洞的泥土中,僅極少數器形較為完整,大部分器物都已破碎成為殘片。這些殘漆片大都已經不能透過修復恢復原貌,但從中可以看出當時隨葬的漆器種類繁多,紋飾複雜,為我們研究漢代漆器製作工藝提供了翔實的實驗材料。本文將從髹飾技法角度探討這批漆器殘片採用的裝飾工藝。

1 彩繪

彩繪是漆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裝飾手段。目前世界上遺存最早的漆器實物是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距今約8000年)出土的漆弓,所用之漆為未加工或僅做粗加工的漆。而浙江河姆渡遺址(距今約6500年)出土的朱漆木碗則表明漆工已能將顏料調入漆液中,這是漆器原料色彩配製技術的歷史性突破。到春秋戰國時期,髹漆技術經過長足的發展,漆工已能將各種礦物顏料與植物油混合調入漆液製成各種色漆,極大地豐富了漆器色彩。各色漆施於素髹漆面上,明亮鮮豔的圖案與素雅深沉的漆面似一動一靜,形成反差強烈的視覺效果。

含有彩繪的殘漆片色彩以紅色、黑色為主,以其中一色為地,另一色描繪紋飾。彩繪的題材有云氣紋、雲虛紋、神獸紋和幾何紋等。雲氣紋是一種用流暢的圓渦線條組成的圖案,在這裡作為主要紋飾或者輔助紋飾大量出現。雲虛紋是《後漢書》中記載的一種漆器紋飾,指在雲氣紋中畫有各種神獸、神禽和神人。整理出在雲氣紋中穿插的動物除了有鳥、羊、鹿之外,還有一種龍頭怪獸(圖1)。雲氣紋與雲虛紋的使用體現了人們對死後昇天成仙的美好向往。神獸紋多出現於漆器內底中心位置,見有鳳鳥和各種四腳神獸(圖2)。神獸紋的構圖形式有獨立紋樣(圖2A、圖2B)、二分反方向對稱式(圖2C)和三分迴旋式(圖2D)。幾何紋以點、線、面組成多種規則的幾何圖形而得名,多用於輔助紋飾,起烘托主要紋飾或者分隔紋飾的作用。

從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漆器殘片看其髹飾技法

圖1 雲虛紋紋飾

從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漆器殘片看其髹飾技法

圖2 彩繪神獸紋的漆器殘片

從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漆器殘片看其髹飾技法

圖3 運用平塗技法的漆器殘片

從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漆器殘片看其髹飾技法

圖4 運用點彩技法的漆器殘片

所見彩繪手法主要包括線描、平塗和點彩三種。線描是漆工運用毛筆蘸漆勾勒出各種紋樣。雲氣紋基本採用此種繪法,所繪線條飛旋流動、輕盈飄逸。繪有龍頭的漆器殘片(圖3)採用的則為平塗技法。所繪龍頭為深口,嘴上有髭,頭後有兩角。它是先用紅色平塗,再用黑線勾勒出主要特徵部位。繪有幾何紋飾的漆片(圖4)運用了點彩技法,用毛筆蘸取紅色漆液點塗在幾何紋飾的圓形或者半圓形空白處,簡單幾點使此處圖案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2 錐畫

錐畫,即用錐在髹漆的器物表面刻畫紋飾。“錐畫”一詞來源於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竹簡,表明漢代時就已用“錐畫”來命名這種技術。其線條細若遊絲,與針在器物表面刺刻的痕跡相似,故又稱“針刻”。錐畫技術萌芽於戰國時期漆器上的錐畫符號和文字,在漢代達到高度繁榮,許多西漢墓都出土了精美的錐畫漆器。

從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漆器殘片看其髹飾技法

圖5 來源於同一錐畫器物的三件漆器殘片(表示漆器胎體斷裂)

從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漆器殘片看其髹飾技法

圖6 錐畫二鳥捕魚場景的漆器殘片

運用錐畫工藝的漆器殘片質地均為夾紵胎。夾紵胎與木胎相比胎體堅硬,漆膜硬實,刻畫時更加行雲流水,一般不會出現毛疵等現象。殘片的底漆為黑色或深褐色。錐畫的紋飾有云氣紋、動物紋、植物紋、狩獵紋和幾何紋等。下面試舉兩例來闡述錐畫工藝之美。圖5的殘漆片來源於同一件器物,根據現有的資訊可以復原這件錐畫漆器的大致面貌。從外觀上看,這件器物應為器蓋,外髹黑漆,內髹紅漆,蓋表面由外至內有兩層凸弦紋,錐畫五圈花紋,第一、二、四圈為幾何紋,第三圈為植物紋,頂部等距離錐畫三隻攀爬在細繩上做回首怒吼狀的猛獸。紋飾煩冗複雜,構圖嚴謹,線條粗細均勻,彰顯了製作者的精湛技藝。圖6是兩件拼合在一起的殘片,應為耳杯的底部,杯內髹紅漆,杯底髹黑漆。杯底錐畫一圈篦紋、兩道弦紋作為邊飾,正中錐畫兩隻水鳥捕魚的場景。右側水鳥(頸部缺失部分)圓眼長喙,有飄逸的尾巴和細長的雙足,形象優美。它正朝那條可憐的魚張開大嘴,似乎已經品嚐到了魚肉的鮮美滋味。左側彎嘴大眼的水鳥毫不示弱,揮舞著翅膀迅速飛來,彷彿對此魚勢在必得。這件器物錐畫的線條雖不如前一件器蓋工整,但寥寥幾筆就已將二鳥爭食那異常緊張的一刻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來,展現了製作者高超的繪畫技巧。

3 堆漆

堆漆是用漆或者漆灰等材料在漆器底胎上將紋樣堆塑出來,然後在堆塑的花紋上面進行裝飾處理。堆漆形成的凸起紋飾立體感強,較平面紋飾具有更強的觀賞性。最早的堆漆實物樣品見於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外棺花紋,它是將色漆裝入特製的工具擠繪形成流動的線條。《髹飾錄》中《陽識》和《堆起》兩章中詳細介紹了不同的堆漆裝飾技法。其中“識文”就是花紋凸出之意。

從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漆器殘片看其髹飾技法

圖7 含有龜形裝飾的漆器殘片正面圖與反面圖

從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漆器殘片看其髹飾技法

圖8 龜形裝飾的放大圖(右側小圖為其紅色圓圈處的斷面圖)

在眾多漆器殘片中,有一片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它應屬於某件器蓋的一部分。蓋外側髹黑漆,飾有彩繪,表面脫落的部分為金屬扣飾和柿蒂形飾件;蓋內側髹紅漆,中心有一龜形裝飾(圖7)。龜殼為凸起狀,右側殘存的兩足做彎曲狀收於腹下,繪者用黑色漆勾勒出背甲及足部細節,中心用兩道等距的曲線形象地描繪出背甲的隆起,可惜頭尾均缺失,不能窺其全貌。觸控凸起之處時發現異常堅實,將其置於超景深顯微鏡下觀察。它的一個斷面如圖8所示,依次為胎體、漆灰層、漆膜層、漆灰層。其中漆膜層厚薄均勻,厚約60微米,兩個漆灰層有相似的包含物,正是最外層漆灰層由龜殼邊緣處到龜殼中心處逐漸增多堆起構成這個凸起。因此,可以斷定這件器物正是《髹飾錄》中的識文描漆的一個例項。它應該是髹紅漆後,在中心位置多次堆漆,打磨成圓形凸起之狀,最後用色漆勾勒紋理而成。一些揚州出土的漢代漆器內有類似的鱉形裝飾。鱉形裝飾的背面是銅製鋪首,在製作過程中,鋪首的鉚片穿破器壁,有礙美觀和使用,所以用漆灰堆塑和黑漆描繪,形成鱉的形象。這裡的龜形凸起的正背面裝飾已經脫落,根據殘留印記推斷為帶環紐的柿蒂型飾件,與鱉形裝飾目的類似。用漆灰堆成凸起巧妙隱藏了器壁穿破的缺陷,又因地制宜繪上象徵吉祥長壽的龜鱉形象,可以深切感悟到製作者的獨具匠心。

4 金銀貼花

金銀貼花即將金箔、銀箔貼上於漆器表面的裝飾技術。考古學最早發現的金箔貼花出土於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在一件朽毀的圓盒邊有一段厚度不到0。1釐米的半圓形金箔片,外觀非常厚重原始,也沒有被做成特定的花式圖案。到西漢中晚期和東漢早期,金銀貼花工藝的漆器開始大量流行。將黃金、白銀捶打成薄如蟬翼的金箔或銀箔,裁剪成各種紋樣,利用漆的黏附力或用膠貼在漆器表面。從出土的實物看,有單獨的金箔貼花漆器、銀箔貼花漆器,還有金銀箔相間的貼花漆器。強烈的金屬光澤與深色的漆層對比,凸顯出漆器的光彩奪目和華美動人。

從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漆器殘片看其髹飾技法

圖9 金銀貼花動物紋飾

從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漆器殘片看其髹飾技法

圖10 金銀貼花雲氣紋和三角形紋飾

我們從殘片中整理出100多片含有金銀貼花工藝的漆片。從材質上看,既有金箔貼花,又有銀箔貼花。從造型上看主要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動物紋飾,包括飛禽類和走獸類。飛禽類數量較多,可識別的有鴞(圖9A)、雁、斑鳩、綬帶鳥(圖9B)等,還有部分特徵不明顯,無法歸類。它們或展翅飛翔,或低頭啄食,或振翅欲飛,或昂首靜立,形態各異,十分有趣。可辨的走獸類有虎、兔(圖9C)、鹿(圖9D)、羊等。它們或回首,或覓食,或靜臥,或飛奔,或蹲坐,造型生動,栩栩如生。二是雲氣紋和三角形紋飾。圖10A是殘存的雲氣紋片段。金箔最左側缺失,邊緣捲起,用黑漆勾勒似“幾”字形描繪雲氣的舒捲狀態,觀察細節,黑漆中間脫落部分露出的金箔顏色較其他部分更亮(圖中紅色圓圈處),表明金箔整體罩了一層漆;在箭頭所指的漆膜裂縫以及殘缺處可以看到彩繪下方還有金箔的存在。我們推測製作者可能是先將金箔剪出大致形狀貼在漆器上,罩漆後再用黑漆勾勒細節和將金箔邊角這些不服帖的地方遮蓋住,修飾出金箔外露的具體形狀,最後再進行彩繪使金箔與漆器表面融為一體。圖10B是三角形紋飾,金箔上除了有黑漆外,還見有兩塊紅色色漆的裝飾。

5 鑲嵌

鑲嵌是把一種材料嵌在其他的物體上使兩個物體相互融合的工藝。鑲嵌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史前時期就能在玉器、木器、骨器、象牙器、陶器上發現其蹤跡。就漆器而言,浙江瑤山良渚文化祭壇遺址出土的朱漆嵌玉木胎高柄杯是我國已知年代最早的木胎髹漆嵌玉漆器;在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出土的漆器殘片上還嵌有方、圓、三角等不同形狀的綠松石。隨著鑲嵌工藝的廣泛傳播,鑲嵌材料不斷豐富,諸如螺鈿、玉石、珠寶、金屬等,鑲嵌技法也更加成熟,製作的漆器愈發精美絕倫。不同材料與漆器完美結合,既增加漆器的觀賞性,又彰顯了使用者的高貴身份。

從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漆器殘片看其髹飾技法

圖11 各種扣器殘片

從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漆器殘片看其髹飾技法

圖12 漆卮蓋

從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漆器殘片看其髹飾技法

圖13 鑲嵌銅製銜環鋪首的殘漆片

從這批漆器殘片整理結果看,出現較多的是鑲嵌工藝中的“扣器”。金屬扣是一種用於鑲器物的口、腹、底邊的工藝。常見有在耳杯的口緣(圖11A)、耳緣處(圖11B)和圓盤的口緣處(圖11C)包鑲一圈白銀。在這些易磕碰之處施以金屬箍,使器物堅固耐用又更加美觀。又如這件漆卮蓋(圖12),蓋身鑲嵌兩圈銀扣,中心鑲嵌一帶環紐的銀柿蒂,每個柿葉上各有一雞心形嵌窩,裡面依稀可見紅漆存在,推測最初在嵌窩處應有寶石鑲嵌。還有一類為銜環鋪首,僅發現兩例(圖13)。整體鎏金,獸首雙目圓睜,一眼還嵌有圓形玻璃,雙角內卷,下面鬍鬚亦內卷,口中銜環,環大小與獸頭相當。

漢代是我國漆器藝術的第一個輝煌時期,各地漢墓中出土了數量眾多且製作精美的漆器。這一時期的漆器重視表面裝飾,工藝手法眾多,僅六安雙墩漢墓中漆器殘件的髹飾技法就有彩繪、錐畫、堆漆、金銀貼花、鑲嵌等。並且多種工藝綜合運用,如漆卮蓋(圖12)用輕巧耐用的夾紵胎塑其形,用彩繪、鑲嵌、金銀貼花等工藝將表面裝飾得富麗堂皇,使其具有極高的工藝美術價值。這一件件殘片似時代的見證者,向人們講述那段已經逝去的歷史。

《文物鑑定與鑑賞》 2020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