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論語》,述而第七的第(18)條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葉(shè),葉縣,是現在的河南。葉(shè)公,現在讀葉(yè)公。公,表示爵位,也就我們說的一個職稱。

意思是,葉公問子路:“孔夫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對,子路沒有回答。我們想想,如果有人問我們一個最尊敬的人,心中特別仰慕的人,我們該怎麼回答呢?

因為葉公問子路,並沒有問一個關於孔夫子詳細的事情,反而就是問孔夫子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這時候子路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子路回來跟孔夫子講了這個事情。孔夫子就說:“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女奚不曰,奚,為什麼。你為什麼不回答他呢?

之後就告訴子路,其實是可以這樣回答的:“這個人發憤忘食,特別發奮用功的去讀書,忘了吃東西。樂以忘憂,快樂的都忘記了憂愁。不知老之至云爾,都不知道自己將要老去,如此而已。”

從孔夫子這些話當中可以看出現,其實是很謙卑的一種作答方式。我們想想別人如果來問“你是一個什麼人?”如果是那種功高自傲的,自伐的人就會說“我可厲害了,我跟某某有什麼關係,我有出過著名的書籍,我擁有多少的粉絲,我有……”,你看都是在講這些東西。

但是孔夫子卻跟子路說的是,如果有人問你我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你就我告訴他,“我只是一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的人。”就是說我只是發奮的學習,忘記了吃東西,快樂的都沒有了憂愁,因為我投入在其中,都不知道自己快要老了,如此而已。”

我們可以透過《論語》述而篇,看到了孔夫子的日常,從一開始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什麼也沒有做,我只是愛好古人的學問。

也講到了孔夫子他周有列國回到了魯國之後,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贊《周易》,培養那麼多的弟子。“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默默地把這些學來的東西分享給我的弟子們,孔夫子每天都是在做著這些事情。

也說過孔夫子他有四點擔憂。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也就是說我知道有了德不去修;

我學會了東西,不去分享;

我已經看到了合時宜的事情,竟然不去見義勇為,不去做這件事情;

我看到了善的事情,竟然沒有去更改;

這都是孔夫子擔憂的,而他當擔憂的,都是內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