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昌德:科學需要浪漫主義

龔昌德:科學需要浪漫主義

蒲松齡在《聊齋》中有一句名言:“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意思是一個對於任何事物達到痴迷狀態的人,他的心志必專一集中,所以做什麼事,都會集中精力去做、做到最好。

南京大學龔昌德院士最欣賞這句話,也以自己的終身實踐驗證著這句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龔昌德從小興趣廣泛,畫畫、吹口琴、拉胡琴等有趣的活動他都樂於參與。上小學時,龔昌德無意間發現了礦石針——用天線剪成一個小的箭頭,搭在礦石上面,移動天線就可以收聽電臺。龔昌德覺得這個東西很新奇,又開始對無線電產生興趣。

小學三年級時,數學上開始接觸常見的“雞兔同籠”問題(即從雞或兔的腳的數量來判斷籠中雞兔各有多少),龔昌德總是弄不明白這種題目。久而久之,對數學開始畏懼。直到初二學了代數後,他發現代數可以輕而易舉地弄清“雞兔同籠”的具體演算法。

一旦“開竅”,龔昌德開始被神秘的數學王國深深吸引,代數難題、幾何難題,他總是熱情投入,樂此不疲,他的數學成績也開始遙遙領先。讀高中時,教他數學的徐松樵老師經常點名讓學生到黑板上演算數學題,一遇到同學們不會的,徐老師就很自然地將粉筆遞給龔昌德:“你,上去做給他們看。”整個高中時期,龔昌德的理科成績都在全年級名列前茅。

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徐老師建議他為了祖國的建設需要報考工科,而他卻一心想做一名數學家。猶豫再三,龔昌德終於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選擇物理系。這樣既可以完全保留自己的數學興趣,又可以為祖國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1950年,18歲的龔昌德以高分考入了當時有“中國的麻省理工學院”之稱的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1952年,由於院系調整,正讀大三的龔昌德開學時便直接到復旦大學報到,並在這裡遇到了另外一位恩師——盧鶴紱教授。盧教授十分喜歡龔昌德,不僅會給龔昌德講一些科學家的事蹟,還會給他提供一些專業方面的資料。正是在盧教授循序漸進地引導下,龔昌德發掘了自己對統計物理的興趣,完成了學生期間專業學習從廣度到深度的轉化。

龔昌德畢業後進入華東水利學院工作,不久調到南京大學物理系,由此與南京大學結下幾十年的不解之緣,為南京大學物理系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搞科研要站到最前沿

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龔昌德對物理的理解猶如一棵大樹,根越來越深、葉越來越茂。除了上兩個大班的基礎理論課、專門化課和指導學生論文外,龔昌德還要擠出時間做研究。

他將自己對於量子電動力學、量子多體理論、超導物理等文獻的閱讀心得和自己的思考凝結成一篇篇學術論文得以發表。在下放勞動期間,遇上陰雨天或者晚上不用幹活時,龔昌德總是一個人躲在蚊帳裡,悄悄地從枕頭套裡抽出文獻資料,藉著朦朧的燈光看書。

由於十年的封閉,國內同行對超導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些茫然。在1976年的全國超導會議上,很多人提出希望舉辦學習班的建議。在1977年的全國超導會議上,龔昌德作了三次講座,因效果顯著,再次被中科院物理所邀請開設講習班。他利用自己的心得與國內兩位同行聯合發起“超導臨界溫度理論”研究,並接連發表3篇關於該項工作的論文。這些論文很快引起了一批國際著名學者的關注與重視,也極大地鼓舞了當時正重整旗鼓但舉步維艱的國內學術同行。1978年和1981年,該成果分別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

1986年,時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系主任的龔昌德率先提倡SCI評價體系,認為研究成果必須接受國際學術界的檢驗和認可。這一提議得到時任南京大學校長曲欽嶽的支援。南京大學也成為中國高校中最早將SCI的論文收錄和被引用次數等作為評價院系、教授學者的研究質量水平,以及理科博士研究生教育質量重要指標的學校。

育才是百年大計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龔昌德參與了近半個世紀內把中國的教育和科學從殘缺和落後,推向世界水平的艱苦卓絕的工作。

龔昌德十分重視本科教育。自1956年走上講臺以來,普通物理、理論力學、量子多體理論、高溫超導等各種不同的課程,只要需要,他都樂於登臺授業,成為“課堂救火員”。龔昌德講課從來不帶任何講稿,開口娓娓道來,邏輯性很強,表情和動作像一個演員,充滿了熱情……他的這種上課風格也受到了學生們的廣泛好評。龔昌德先後獲得江蘇省高等學校“紅杉樹”園丁獎金獎、南京大學“寶鋼優秀教師獎”以及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等,他所著“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獲得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這是對他教學成績的充分肯定。

龔昌德對於學生的培養,講求多樣化與獨立性。他從不主張學生嚴格追隨自己的科研腳步、研究與自己相符的方向,相反地,他鼓勵學生拓展視角、發散思維,在感興趣的領域發光發熱。他一直認為,具備創新性的研究才是充滿生機且可持續的。師生之間透過敞開心扉的促膝長談、朝夕探索,互相進行學術上的撞擊和啟發,對許多前沿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並轉化為源源不斷的學術成果,先後攻克了超導微觀理論、低維物理和光與固體相互作用等學術前沿課題中的許多難題。

從教60餘年,龔昌德培養的研究生遍佈全國及世界十餘個國家和地區,有的已成為中科院院士、美國一流大學教授和美國國家實驗室研究員,還有許多是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年逾古稀之時,龔昌德又先後到蘇州大學與浙江師範大學開始新的奮鬥。經過他的鼎力支援及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實,兩校的物理學科均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人文精神要與自然科學結合

龔昌德喜歡古典音樂、小提琴和文學,最愛的是貝多芬、莫扎特、巴赫、柴可夫斯基、弗朗茨基和舒伯特等古典音樂大師的作品。龔昌德一直認為,科學與人文是相通的——在低層次上,人文精神可能與自然科學呈對立的矛盾狀態,可真正達到高層次時,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人文藝術的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對思維方式有所幫助。他也鼓勵自己的學生用“科學的浪漫主義”激發創新型思維。

“法國偉大的數學家龐加萊曾提出著名的龐加萊猜想,但他從未在一個領域過久逗留,往往研究兩年,將成果公之於世後,又將人們引向另一新領域,其研究具有開拓性且涉及面極其廣泛。繼龐加萊之後,法國還有一位傑出的物理學家德·燕,和龐加萊一樣,他開闢一個新領域寫一本書,人們視之如寶,他卻又奔向另一新的領域。這就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這就是科學的浪漫主義。”龔昌德強調:“我很欣賞龐加萊、德·燕式的浪漫主義,思維自由而活潑。”

如今,龔昌德積極享受網路時代的新型娛樂。閒暇之時,他也會玩“連連看”等益智類電腦遊戲,目的是為了鍛鍊大腦,幫助自己時刻保持大腦的活躍度和思維的敏銳性。

——江蘇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