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樟樹市臨江鎮南門造紙廠旁舊府學宮,原有一狀元橋。附近居民至今仍津津樂道:橋前牌坊有聖旨碑,文官落轎,武官下馬,只有狀元郎才能從橋上走過。又有傳說狀元橋因唐代狀元盧肇曾於此旁石溪古寺讀書而名。狀元橋作為讀書人成功的標誌,激勵著古代臨江一府四縣學子孤燈伴影、寒窗苦讀,祈盼將來有一日能“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榮光地從狀元橋走過,實現魚躍龍門的夢想。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嵌有文廟狀元橋石雕的行易橋

臨江的狀元橋,實際是府學宮前泮池上的泮橋。府學即府官學、府儒學、府學宮,是封建社會科舉制度下,一府的最高學府。府學宮內設有祭祀孔子的大成殿,所以學宮又稱文廟。

臨江府學其前身是臨江軍學,始建於宋淳化三年(992)清江縣升臨江軍之時。最初建於郡城東南瀕江,背依碧嶂青山,面俯滾滾清江,山青水秀,景色特勝為他郡所未有。歷經宋、元、明多次重修遷建,地址一直在今南門造紙廠至化肥廠黃家山一帶。名亦經軍學、路學、府學變遷。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行易橋上昔府學狀元橋二龍戲珠石雕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清代臨江郡城圖府學位置

明嘉靖四十年(1561),洪水沖垮河岸,逼近學宮,府學遷到稍後高地的廣壽寺舊址。此後清代又數次重修,至咸豐七年(1857)太平軍佔領臨江,府學化為灰燼。同治七年(1868)重建,這是臨江府學最後一次重建。到光緒三十二年(1905),歷史上存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舉制度廢止,舊府學也退出歷史舞臺,殘存的建築在建國後全部拆毀。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地方誌

時光倒流,回到晚清同治間,我們來再一睹臨江府學和狀元橋最後的輝煌。同治年重修,舉全郡四縣之力,規模建制亦勝於舊,宮門殿宇,燦然一新。

學宮門前是月池,古代把學宮前水池稱泮池,泮池最先是學宮防火儲水用的。地方誌記載,宋代初建郡學時,引學宮左石溪寺旁溪水為玉帶,又依地形鑿一半月型泮池。明嘉靖間學宮向後遷建,故又新鑿一月池,原月池改為圓形日池,稱日月池。此次重修只疏浚月池,修復狀元橋。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明嘉靖遷建府學後的日月二池

狀元橋也並非傳說中只有狀元才能走過,而是舊官學禮制的一種形式體現,主要是為學子舉行入泮儀式而設。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清代府學圖

入泮又叫游泮,是古代新入學的生員舉行的入學儀式,先拜筆、入泮池、跨狀元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拜完孔子,再拜先生。並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芹菜、蓮子、紅豆、棗子、桂圓、幹廋肉條等,寓意勤奮好學,苦心教育,鴻運高照,早日高中,功德圓滿,同時表達弟子心意。此外還需填寫“親供”,即入學登記表存檔。自此學生們正式成為孔門弟子,開始了漫漫求取功名之路。

過狀元橋是高大宮門,上書“宮牆萬仞”。孔子學生子貢曰:“夫子之牆數仞(古代八尺為一仞),不得其門而入。。。。。”是頌揚孔子學識博大精深,高似萬仞牆垣,常人很難全學到,就像今天“學海無涯,學無止境”的意思,激勵學生不懈努力。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府學泮池狀元橋遺址

宮門內有大成門,大成門左右分別為鄉賢、名宦祠。大成門內是大成殿,這是府學的核心建築,最為宏偉神聖,由清江縣負責重建。內設祭祀至聖先師孔子牌位,配有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子、宗聖曾子、亞聖孟子等先聖,左右兩廡設先儒、先賢諸牌位。大殿中依次恭懸清朝歷代皇帝為天下文廟所書“萬世師表、與天地參、聖集大成、德齊壽載”等牌匾。每年春秋大祭,地方最高官員親臨主祭,其他官員和生員陪祭。每月朔望(初一十五)生員還要依制參拜。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府學古井

府學古井,旁原有一石贔屓,不知所負何碑,今具遺失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臨江府城牆磚、府學磚牆磚、現代標準磚

大成殿左是文昌宮,供奉著主管人間功名利祿的文昌神星,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文昌星誕辰,官府都會舉辦隆重祭祀大典,文人學子更是虔誠祭拜,咸豐兵毀後由峽江縣承修。前原有魁星閣,為昔日盧肇覽勝亭遺址,兵毀後未修。文昌宮左是尊經閣,是儲藏各種書籍的藏書樓,最早由宋代名臣向子諲退隱臨江時捐建,由新喻縣修建。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鐘樓前保留的府學大成殿巨大石墩

大成殿右是明倫堂、明德堂。學宮的明倫堂,是學官對生員宣讀聖諭、進行訓示、考核學業品行之所,類似於今天的教學大樓。清代嘉慶間明倫堂曾改為章山書院,宋高宗手書賜向子諲“薌林”碑和朱子像碑、科甲題名碑等曾保存於此。咸豐兵燹,堂毀碑失,書院亦未復建。此次建明倫堂、明德堂,均由新淦縣承修。一般學宮只有明倫堂,而臨江多一明德堂。府志載:明德堂在舊明倫堂右,為宋文天祥書額。相傳文信公書此匾時,倫字誤多一筆,因成德字,遂為明德堂。文天祥也是一狀元郎,後世重其人,故不復易,在旁又重建一明倫堂。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考取儒學儒童的旌表牌坊石構建

府學內還有學官署為教育官員辦公之所,又有試院考棚供生員考試之用,還有學田供生員日需用度。其他如射圃、漱玉亭、碑碣等,不一一而述。

臨江軍學的建立和江西曆史第一個狀元盧肇,有著較深的淵源。盧肇,唐代袁州人,曾在蕭灘(唐代臨江名蕭灘)石溪寺燃蔑燒松照讀。這是一位“三苦狀元”,出生苦寒,讀書苦讀,經年苦考。相傳盧肇第三次應試高中狀元之後,過蕭灘石溪寺觀龍舟競渡,想到昔日屢試落第不受待見和卑微讀書時的青澀往事,如今奪魁位尊,人人恭敬,一時意氣風發,揮毫寫下:

石溪小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霏霏。

衝波突出人齊瞰,躍浪爭先鳥退飛。

問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石溪寺盧肇觀競渡覽勝亭額

盧肇於蕭灘石溪寺讀書到奪魁後觀競渡,臨江還只是蕭灘鎮,自然沒有官學,後來當地建讀書檯、覽勝亭只是為紀念盧狀元罷了。不想蕭灘鎮後來立縣升郡,建立官學時,相中了盧狀元曾經讀書的文脈寶地,狀元橋也因此而建。

臨江軍這個中原士族眼裡的“三江卑溼、北宦遊稀”之地,從此開啟了讀書人的盛世。向子諲、任子嚴、徐夢莘紛紛隱居臨江,他們築薌林、修盤園、闢西園,讀書賦詞。蘇東坡、朱熹、陸九齡、范成大、楊萬里接踵而至,訪友尋幽,開堂講學。臨江一時文風大盛。“墨莊劉氏”橫空出世;“清江三孔”與蘇爭鋒;“西園四徐”聯芳登科。。。。。

很快臨江軍迎來了第一個狀元。何昌言,北宋臨江軍新淦縣人(現新幹屬吉安),自幼奮讀,紹聖四年(1097)登進士一甲第一名。昌言性直謙克,為官直言無畏,為朝中奸佞不容。宋太學博士陳瓘有詩:

何郎清節照寰瀛,況是登科壓俊英。

玉殿傳呼群辟聳,金門宣出萬人驚。

遠追盧肇龍頭志,獨壓劉公榜眼名。

從此文星照江右,不知誰復繼芳聲。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新淦何昌言狀元塔

新淦何昌言狀元塔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新喻黎立武狀元及第匾

新喻黎立武狀元及第匾

文星果然光照江右,眷顧臨江。宋鹹淳三年(1268),黎立武再繼芳聲,立武字以常,臨江軍新喻縣人,擢進士第三,恩賜狀元。黎立武實際上是個探花,但皇上異常欣賞其文采,恩賜了他一狀元稱號,為此臨江軍還奉旨在郡城專門為其立狀元牌坊一座(舊狀元牌坊在縣前街東段鹿江酒廠址,為何昌言、黎立武、練子寧立)。黎立武還是個教育家,在張洽首創“清江書院”後,又在郡學對岸金鳳洲創立“金鳳書院”,開堂講學,聚徒讀書。連文天祥都稱讚他是當代大儒。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臨江最早的書院“清江書院”

臨江最早的書院“清江書院”

兩宋是臨江軍科舉的一個歷史高光時刻,臨江不但摘得了兩個狀元,還有兩位本該是狀元的榜眼。

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科殿試,臨江軍新喻人蕭貫文采第一。當時朝堂上寇準與臨江軍新喻人王欽若爭奪相位,寇準為打壓政敵,對真宗說:“南方小地方的人,不適宜當狀元。”於是便以北方人蔡齊儀狀秀偉,舉止端莊點為狀元,而王欽若同鄉蕭貫屈居榜眼。《宋史晏殊傳》記載了這一史實,“及臨江軍人蕭貫當作狀元,寇準說:南方下國,不宜冠多士。北人蔡齊遂奪魁。”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臨江二劉”雙進士亭

“ 臨江二劉”雙進士亭

宋慶曆六年(1046),新喻(今樟樹市黃土崗鎮)“墨莊劉氏”劉敞、劉頒兄弟同登丙戌科進士第,這對兄弟當時號稱“臨江二劉”,文聲享譽江右。劉敞廷對時本為第一,因編排官、翰林學士王堯臣是劉敞的內兄,為避嫌,仁宗將劉敞列為第二。劉敞文思敏捷,長於春秋儒學研究。劉頒亦精於史學,為《資治通鑑》副主編,協助司馬光負責編修漢史部分。王安石稱其“筆下能當萬人敵,腹中嘗記五車書。”

元代以後明代科舉江西獨領風騷,鄰郡廬陵(吉安)更是翰林半朝,狀元冠絕天下。臨江府亦屢有登科之士,洪武間新淦練子寧、嘉靖間新喻張春高中榜眼(舊榜眼牌坊在鐘樓前府前街原理髮店址,為張春立。),但文運風光遠不及兩宋。直到清初,臨江府才迎來了久違的狀元劉子壯。劉子壯清江縣人(今樟樹張家山蛟湖),其父經商居湖北黃岡,古代科舉以籍貫入仕,故其以臨江府清江縣籍登科奪魁。但湖北人說劉狀元是黃岡的也有道理,因此劉子壯只能是半個臨江府的狀元。此後臨江再也沒有奪魁之士……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吟香書屋

吟香書屋

古府狀元橋的往事

中洲試館

中洲試館

一眼千年,昔日四朝故郡,三江盛地的臨江,因水而城,因水而盛,又因水而衰。郡學亦隨之興廢,如今芳華已逝,遠去的狀元橋留下的只是無盡的遐想。殘陽西照,歷經滄桑的古鎮小巷深處,還有那麼幾處斑駁的試館書屋,依稀迴盪著學子稚嫩的誦讀聲:

渚鷗沙鷺自雙雙,耆宿風流說此邦。

劉孔諸賢俱逝水,至今芳杜繞清江。

火狐於2021年10月

作者簡介:

胡毅堅,筆名火狐,樟樹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師,臨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