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永遠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

感謝這場浪漫邂逅

為什麼你永遠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

你沒有覺察到的事情, 就會變成你的「命運」

19。10。08 10:00PM Miss you。

作者 |神奇小小來源 | 第一心理(ID:Mysterrry)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總感覺鏡子中的自己比照相時好看,有人甚至提出,你永遠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首先,這種差異性是的確存在的,從鏡子中看自己,就像是自帶“美顏濾鏡”一般,其實,這種現象的背後,隱藏了諸多認知心理學規律。

動態優勢

生活中,人們普遍認為動態的影片比同一個影片中的截圖更好看,這個現象引起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羅伯特·博斯特(Robert Post)的注意,他帶領他的團隊經過研究最終證實:一個人處於動態的吸引力要大於處於靜態時。

同理,當我們照鏡子時,我們總會不斷地做出動作,調整不同的角度,以方便觀察。而在動作姿勢的調整中,人的面部表情也不是固定的,因此我們會觀察到很多靜態圖片所沒有的豐富內容,因此會覺得自己本人比未修圖的照片更好看。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不上鏡”的型別,他們普遍不能很好掌控自己的面部微表情,因而無法呈現出自己最好看的一面,這些人可能會對此感到自卑,認為這是一個缺點。但是反過來想,如果別人與自己面對面,就能發現你本人的“顏值”要比之前照片中看到的更好,而這往往更能給對方帶來好感,因為他們所看到的你好過他們的預期值。

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Aibote meila)曾提出一個公式中:

人與人之間交流中展示的全部資訊 = 7%

語言資訊

+ 38%

聲音資訊

+ 55%

肢體語言資訊

且不論這個理論的正確性,我們留給他人的印象絕不只是我們的外貌,因此,人與人之間在現實中面對面交流的效果往往要好於線上交流。

自我取悅

行為主義心理學(Behaviourism)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Edward Lee Thorndike)認為,光環效應是一種人的主觀意識影響自我認知的現象,在人們照鏡子時,總是在不經意間將自己“美化”,以獲得更好的觀察體驗。

由於在不同光線的照射下,人臉面部輪廓、陰影等方面會出現變化,因此對於拍攝而言,一個合適的環境十分重要,但遺憾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不具備足夠合適的光源,因此,除非在專業的攝影棚中,平日的照片中的自己看上去總會比本人差上一點。

同時,由於

“光環效應”

的存在,我們照鏡子時,大腦在視覺資訊的處理方面會適時作出一些調整,讓自己感覺鏡子裡的形象更有魅力。畢竟,更好的形象能帶來心理上的愉悅,因此光環效應也可以看作是大腦“自我取悅”的結果。

左臉效應(Left Face Effect)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區,不同的半區擁有不同的側重功能,大腦右半區主要負責直觀的、空間的、幾何的、形象的思維,左半區則主要負責語言、記憶、邏輯、情感等方面。因此,在涉及到形狀、色彩的面部的識別分析上,大腦右半球會更加擅長。

科學作家山姆·基恩(Sam Kean)提出了

“左臉效應”

,他認為,由於左右腦分工不同,導致受右半區大腦控制的左臉擁有更強的表情控制力。生活中,許多人拍照會習慣性露出左臉,因為在我們大腦的潛意識裡,左臉比右臉更具有表達性,也更能展現一個人的魅力。

同理,我們在照鏡子觀察自己時,更傾向於保持露出左臉的姿勢,因此,我們也會覺得鏡子裡的自己更好看。

心理學家認為,

一個人的顏值沒有鏡子中那麼高,也沒有照片裡那麼低,而是居於他們之間,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無法對自己的長相有一個絕對客觀的認識,因為在我們感受到影象之前,“偏心”的大腦已經幫我們處理過一次了。

不過,要想看到最接近自己真實的樣子,最好的做法就是站在離鏡子有一定距離的地方,保持周圍有充足的自然光線,這樣一來,我們既能夠減弱“光環效應”的作用,又能保證充足的光源,看到的自己也就更“客觀”了。

為什麼你永遠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

作者:神奇小小,來源:第一心理(ID:Mysterrry),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