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後雜談1、異曲同工的打油詩

茶後雜談1、異曲同工的打油詩

茶後雜談1、異曲同工的打油詩

周景寶

據坊間傳說,清乾隆帝有一次到京北昌平明十三陵遊覽,行至陵道石人、石馬處時,他隨意指著一個石人,考問隨從:“這叫什麼?”當時有一位翰林匆忙中脫口而出:“仲翁”。聽到如此回答,乾隆一臉不悅。回到京城後,乾隆帝便下了一道諭旨:“翁仲緣何作仲翁?可見當年少夫功。從今不許為林翰,貶到江南作判通”。

原來這種石人叫翁仲。這位翰林一時記錯,把它說顛倒了。而仲在古代行二,翁指老人,仲翁就是二了。這位本為“上書房行走”的翰林,因此便被驅出宮廷,到外地做芝麻官去了。

乾隆這首打油詩後來流傳很廣,它說明詞語的順序是不能顛倒的。乾隆帝也是才華出眾,先後用“仲翁”“夫功”“林翰”“判通”,故意顛倒語序,巧妙地來諷刺那位翰林。

無獨有偶。偶見[清]趙翼《簷曝雜記》卷五中引用《水南翰記》雲:有一位國子監祭酒(官職,相當於京城大學校長)在與友人和詩時,將“琱弓”誤作“弓琱”,自己渾然不知。“琱弓”是指有雕飾的弓,亦為弓的美稱。

有一位監生(國子監生員,相當於大學生)嘲笑曰:“琱弓難以作弓琱,似此詩才欠致標。若是此人為酒祭,算來端的負廷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