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東征為何不了了之?

隋朝曾四次對高麗用兵,數十萬將士的屍骨留在了高麗,卻沒有換來安定的東北局勢。李世民即位不久,在貞觀五年(631年),派廣州司馬長孫師到高麗把隋朝將士的屍骨妥善收殮安葬。這次舉動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訊號,預示著唐朝並沒有忘記高麗這塊土地。同時,高麗傾盡全國之力積極備戰,耗時16年修建了一條長達千餘里的長城,以作為對抗唐軍的屏障。

貞觀十五年大唐滅掉高昌國後,高麗問題就被提上了日程了。李世民曾說:“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朕長夜思之而輟寢。將為中國復子弟之仇!”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李世民對高麗的必勝之心。此時,高麗王高建武在修建“長城”的同時,加緊攻打百濟和新羅,想把唐朝在朝鮮半島上的盟國全部平定,以免除後患。為了消除唐朝的戒心,高麗王派人在武德二年(619年)、武德四年(621年),武德七年(624年)遣使朝貢,並和唐朝相互遣返了俘虜,主動與唐朝建立友好關係。

唐王東征為何不了了之?

貞觀四年(630年),高麗又獻上封域圖。貞觀十四年(640年),高麗在中斷朝貢近十年後,派遣太子高桓權來唐朝貢獻方物。唐朝對高麗採取安撫政策,於次年派遣職方郎中陳大德回訪高麗。陳大德此行還肩負著一個重要任務,即偵察其地形地貌,天氣水文,風土人情等情報,為將來用兵做準備。唐太宗對陳大德的彙報十分滿意,形成了從海陸兩路夾擊高麗的計劃。

642年,高麗發生內亂。其西部大人泉蓋蘇文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殺掉了國王高健武及其手下的大臣們一百多人,另立高藏為王,自立為莫離支,把持軍政大權。泉蓋蘇文對唐持有強硬立場,上臺之後與百濟結成同盟,全力攻打新羅。新羅在危急之時,遣使入唐求救。唐太宗派使臣出使高麗,勸說其罷兵。這樣的事情在唐朝曾多次發生,每次都是高健武在唐朝使者到來後虛與委蛇,寫個謝罪表了事。但泉蓋蘇文以東方盟主自居,對唐朝的勸說不理不睬。不僅如此,高麗還排遣使臣前往漠北,用“厚利”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朝的關係,以牽制唐朝,同時加固高健武時代建造的“長城”,並在遼東和鴨綠水一帶構築軍事據點,並大力加強遼東城(令遼寧遼陽)、白巖城(今遼寧遼陽東)等城的防禦力量,以此作為第二道防線。

唐王東征為何不了了之?

當時,唐朝與周邊許多國家都建立宗藩關係,透過冊封和朝貢來體現政治秩序。高麗的敵對行為不僅給區域性環境的穩定帶來危險因素,動搖了唐帝國宗主國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成為唐朝東北安全的巨大隱患。唐太宗決心討伐高麗,以絕後患。唐太宗吸取了隋煬帝東征高麗的教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為了解決後勤問題,唐軍攜帶了大量的食用牛羊,這些牛羊沿途還能揹負輜重,大大減輕了士兵和沿途州府的負擔。此外,採用募兵法徵兵,即“皆取願行者”,徵兵工作取得了全國上下的大力支援。詔令下發後,“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共募得10萬大軍。一切準備就緒後,大軍就踏上了征程。

為堅定朝野上下的信心,唐太宗還下詔闡述了此次用兵的必勝之道:“一曰以大擊小,二曰以順討逆,三曰以治乘亂,四曰以逸待勞,五曰以悅當怨。”645年,唐太宗親率大兵討伐高麗。在征討高麗的戰爭中,唐太宗不僅親上前線,而且在修築攻城的工事等方面親力親為,極大地激發了將士們的鬥志。唐軍自太原起兵後,就建立起強大的騎兵,連生活在馬背上的突厥也敗在唐軍的鐵蹄之下。唐軍還擁有當時最強大的武器,在攻打高昌時就大顯神威的拋石車和撞車。面對唐軍的強大攻勢,高麗軍實行堡壘戰術,依託險要的要塞進行長期據守。尤其是高麗人在經過了長期的經營之後,在這個方面進行了非常周全的準備。

唐王東征為何不了了之?

隨著戰爭的進行,唐軍為了保障後勤而人數過少的弊病在此時暴露無遺。經過艱苦戰鬥而攻下了的城池,均需分兵防守,以防反覆。而唐軍的總兵力只有10萬,其中陸軍6萬,水軍4萬。其中,一部分負責後勤運輸,一部分負責把守已攻下的城池,能夠直接作戰的兵力十分有限,再加上又是在境外作戰,局面日益嚴峻。實際上,高麗當時十分強大,為東北第一強國,面對僅僅10萬的唐軍,從軍隊人數來看,反而變成了強的一方。再者高麗國不不是草原汗國,只憑軍隊戰鬥力強就可以解決一切。高麗國擁有大量的軍事要塞,當戰爭進入後期往往就演變成攻城戰,而對於攻城戰而言軍隊人數要遠比戰鬥力更為重要。太宗此次出兵,因為體恤名將李靖年邁而沒有帶他出徵。

歷史證明,這顯然是個重大的失誤。李靖不僅是唐朝,而且也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全能將才,對高原戰、平原戰、沙漠戰、攻城戰、守城戰、水戰都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並且百戰百勝,戰績驕人。對於攻打高麗這樣的國家,李靖的適應力要遠勝於其它的將領,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隨著戰爭的進行,高麗地區惡劣的氣候條件也給唐軍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在攻打安市城時,高麗軍堅守不出。沒帶冬衣的唐軍在寒風中被凍得瑟瑟發抖,遼東基地的存糧也很有限,繼續屯兵攻城只能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唐太宗不得不下令班師回國。

唐王東征為何不了了之?

再者,在外交方面,太宗對於東北局勢的複雜性認識不足,對百濟防範不足。百濟表面上雖對唐朝畢恭畢敬,但實踐上則暗藏鬼胎,在戰爭後期百濟嚴重阻礙了太宗親征的總體戰略。唐太宗在第一次東征中,先後攻下玄菟、橫山、蓋牟、遼東、白巖等10城,遷徙遼、蓋、巖三州戶口共7萬人進入山海關內。但最後,功敗垂成不能不讓人扼腕嘆息。此後,高麗的越發無禮,不僅即系侵犯新羅,還對唐朝的使節甚為無禮。

兩國的關係日益惡化,646年,唐太宗下令與高麗斷絕了外交關係。之後,唐太宗消滅了薛延駝後,解除了後顧之憂,開始謀劃第二次東征高麗。唐太宗總結了第一次東征的經驗,在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之前先派遣小股部隊不斷侵擾,使其士兵無法解散務農,只能龜縮在城中,幾年下令國力必定衰退。647年,唐太宗就派出兩路小股隊伍,深入敵境進行襲擾戰,使高麗疲於奔命。同時,唐太宗還進行各方面的準備,計劃在649年以30萬大軍東征高麗。但天不假年,唐太宗突然去世,使東征計劃胎死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