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歌丨開圓解:無明性空—何謂”絕學無為閒道人“

原創:明堯居士

“絕學”四個層次:絕生死之學,絕有為之學,絕二邊之學,絕心意識之學。

*從果德上來看,無為就是與真如本性相應,心無掛礙,得大自在,應機利生,為而無為,無為而為。

*這個“閒”是超越二邊閒忙之外的,換句話來說,他在忙的時候,心裡也是閒的。

五、隨文消解

(一)明實相無相以開圓解

第一部分,明實相無相以開圓解。這一部分包括九首偈頌,把《大乘起信論》當中提到的“如實空”和“如實不空”的義理介紹得很清楚。

對於“如實空”,《證道歌》講了五個方面的內容:無明性空,法身性空,五蘊本空,煩惱本空,罪性本空。然後講“如實不空”,即我們的如來藏體性具足六度萬行等一切功德妙用。

1、如實空

(1)無明性空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這裡面深不可測!光從字面上來講,就足以讓我們驚歎。相信每個人讀了之後都覺得很深,需要我們拿整個生命去碰撞,去體會。

證道歌丨開圓解:無明性空—何謂”絕學無為閒道人“

絕學無為閒道人

A、絕學

首先,什麼叫絕學?

(a)絕生死之學

絕,斷絕,去掉的意思。從這個角度來看,“絕學”是絕世間生死之學,也就是說,能夠斬斷我們生死之流,讓我們超越世間的生死輪迴的學問。所以,“絕生死之學”叫做“絕學”。但是如果僅僅是這樣理解,還不足以把禪宗和佛教的其他宗派區別開來,禪宗的“絕學”還有更深的涵義。

(b)絕有為之學

釋迦摩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後,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盡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他說:“若離妄想分別執著,則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當下現前。”

所以禪宗非常強調我們每個人都本具佛性,都具足如來智慧德相,之所以不能夠開顯,是因為我們不相信這一點,一直處在分別取捨當中。如果我們離開了妄想分別,本有的智慧就會現前。妄想分別是什麼?就是世間的有為,有為恰恰是我們凡夫的特徵。我們以自我為中心進行二邊分別取捨,然後產生煩惱,造業、輪迴。

如果你想求一個東西,想守住一個東西,就不是禪宗的修行,禪宗的修行是無所求、無所守、無所得,跟有為的追求完全不同,所以我們稱之為“絕有為之學”。

(c)絕二邊之學

“有為”的含義還不夠具體,所以我用第三個定義“絕二邊之學”來解釋。凡是有對待、有取捨、有能所的學問都不能稱之為“絕學”。“絕學”一定是超越二邊的。換句話說,如果你的修行當中,還有凡與聖、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的差別,那就意味著你還處在二邊之中,你就不是“絕學”。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禪宗就是“絕學”。

“絕學”的第三層含義是超越二邊,這一點是最難的。禪宗裡面講,我們修行不僅要入“佛境界”,還要能入“魔境界”。換句話說,你不僅要在佛的境界當中能夠安住,在魔的境界當中也要能夠如如不動才行。假如佛不能入魔的境界,請問魔怎麼辦,靠誰來超度、誰來教化?地藏菩薩為什麼能在地獄度眾生?就因為他既能夠入佛的境界,又能入魔的境界。

(d)絕心意識之學

最後,從功夫上來看,超越思維,超越語言分別,在用功夫的過程中離心意識,才是“絕學”。如果沒有離開心意識,仍屬於有為之學。

所以,我把“絕學”理解為四個層次:絕生死之學,絕有為之學,絕二邊之學,絕心意識之學。這樣一來,大家就可以深入理解,並與功夫對接。

證道歌丨開圓解:無明性空—何謂”絕學無為閒道人“

B、無為

“絕學無為閒道人”的“無為”,說實話要把它講透也很難。如果對馬祖的思想不清楚,就很難透徹理解什麼叫“無為”。馬祖講“平常心是道”,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道不屬修,不屬不修”。如果你以為道是修得的,修成還壞;如果你認為道本自具足不用修,跟凡夫沒有什麼兩樣。修與不修俱是兩頭語。所以這個“無為”最重要的還是指“大道本自具足”。

我們要想跟道相應,在因地上用功夫時,要以無所求、無所得、無所守、無取捨、無對治的心去用功夫,這就是“無為”。比如說,很多人在打坐的時候,都害怕妄念,希望那種沒有念頭的狀態能夠持續下去,當我們處在這種二邊的見地的時候,就會陷入鬥爭的狀態,妄想反而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就不是無為,而是有為。正確的態度是什麼?妄想來了,我們看到它的空性,不被它所轉;妄想沒了,我們不執著無妄想的境界,這才是“無為”。

從果德上來講,當你和真如本性完全相應了,換句話來說,當你證得了真如三昧,或者說你和虛空明鏡的本覺妙用的特徵完全相應了,才是真正的“無為”。從這個角度來看,只有明心見性以後,我們才能真正做到無為。所以,從果德上來看,無為就是與真如本性相應,心無掛礙,得大自在,應機利生,為而無為,無為而為,故云無為。

C、閒道人

這個“閒”字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心裡老掛念著一件事情,我們是一點都不閒的,所以“閒”的第一層含義是情不附物——心不粘滯在六塵的境界上,自由自在。行住坐臥透脫情塵,名閒道人。這個“閒”不容易。

很多人想知道自己的功夫是不是上路了,其實不用問別人,自己就可以驗證。如果你心裡是“閒”的,你的功夫就上路了;如果你心裡老像壓著一塊石頭似的,體會不到“閒”,功夫就沒有上路。所以,學道之人稱性而修,稱性而用,他的那種自受用的狀態必須與真如自性的特性相應才對。就如我反覆提到的,你現前一念體驗到了自覺、自主、自足、自在,那就是閒。什麼是禪?禪就是閒。當下一念體會不到閒閒自在,禪跟你隔得還遠著呢。

大家注意,不要從二邊來理解“閒”,把“閒”和“忙”對立起來。為了追求閒、不做事,該承擔的事情不承擔,以為靜靜待著就是閒,那就完全錯了。這個“閒”是超越二邊閒忙之外的,換句話來說,他在忙的時候,心裡也是閒的。“閒”是心閒而非身閒。

有的人在身閒的時候,心裡忙得不得了,妄想紛飛,或者有五分鐘的空閒就刷手機。有的人為度化眾生,身忙而心閒;有的人是身心俱閒;有的人是身心俱忙。每個人的福報不一樣。身心俱忙,不用說了,絕對是凡夫;身閒而心忙,比凡夫還差,不知道該用什麼來稱呼他。

佛源老和尚、淨慧老和尚這些大德就是身忙而心閒,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同時做好幾件事情,需要專心做事的時候還有很多人來拜訪,但是他們總是心平氣和的,沒有看到他們不耐煩。這就是途中不離家舍、家舍不離途中的境界。

證道歌丨開圓解:無明性空—何謂”絕學無為閒道人“

所以,什麼是閒道人啊?絕對不是說躲在深山裡,什麼都不做。禪宗有個公案:“如何是閒道人?”“兩腳生風忙不迭。”這就是五祖所說的“見性之人……輪刀上陣,亦得見之”。真正與道相應了以後,身體忙得一塌糊塗,但是他的心是閒的。我們修行就是要做這樣的閒道人。

第一部分是《證道歌》的核心,所以我逐字逐詞介紹,但目的不是傳達知識,而是希望我們對每一個字的理解,都能跟自己當下的功夫做一個對接。大家可以看到,我剛才講的“閒”、“無為”、“絕學”,都是從體、相、用的角度來講的。

下面我們也是用這個模式來講,希望我們都能夠將經典跟自己當下的功夫對接,這樣經典對我們來說就是活的。世間人讀書有一個壞習慣,只從文字上滾,以為文字上理解就是明白了,但一談到功夫,就像是沒讀過一樣。我們要改變這種狀態,經典的每個字都要落地生根,不能夠懸在空中。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