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襄陽歌》中的“倒著接蘺花下迷”,是什麼意思?

李白《襄陽歌》中的“倒著接蘺花下迷”,是什麼意思?

有朋友問:“倒著接蘺花下迷”出自哪裡,如何解釋?

“倒著接蘺花下迷”出自李白的《襄陽歌》:

落日欲沒峴山西,倒著接蘺花下迷。

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

旁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

……

要搞懂這句詩的意思,關鍵是“倒著接蘺”四個字,而其中最關鍵的又是“接蘺”這個詞語。

“接蘺”,又作“接籬”,是個名詞,是插著白鷺羽毛的帽子的意思。

兩晉文學家,遊仙詩的宗師郭璞,曾為《爾雅·釋鳥》作注:

白鷺頭翅背上皆有長翰毛,今江東人取以為睫摛,名之曰白鷺縗。

睫摛,就是接蘺,後來逐漸從插著白鷺羽毛的帽子,引申到白頭巾、白帽子的意思,與“黑烏紗”相對應。

李白不僅在《襄陽歌》中提到,在好友送了他一頂黑帽子的時候,也寫了一首《答友人贈烏紗帽》,其中自然提到白帽子:

領得烏紗帽,全勝白接蘺。

山人不照鏡,稚子道相宜。

朋友送我一頂烏紗帽,比戴著白頭巾感覺好多了。都不用去照鏡子了,因為連小屁孩都說我戴帽子好看。

很顯然在這裡“白接蘺”就是普通的白頭巾,而不是那種相對貴氣的羽毛插花帽子。

李白《襄陽歌》中的“倒著接蘺花下迷”,是什麼意思?

但是李白在《襄陽歌》裡寫的“白接蘺”,應該是指羽毛帽子,因為他是用的山簡的典故。山簡是山濤的兒子,曹魏時期永嘉三年出為鎮南將軍,鎮襄陽。山簡嗜酒,置酒池上便醉,名之曰高陽池。當時有兒童作歌以嘲之。

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

日莫倒載歸,酩酊無所知。

復能乘駿馬,倒著白接籬。

舉手問葛疆,何如幷州兒。

如果只是白頭巾的話,就不存在“倒著”了。這裡的“倒著”和李白詩中的“倒著”都是一個意思,就是帽子戴反了。倘若是白頭巾,應該不存在喝酒的時候要去掉,然後再戴上走人。杜甫有詩:“醉把青荷葉,狂遺白接瞝”。很難想象一個人喝醉了,把頭巾給忘了,但是忘了帽子倒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所以呢,“倒著接蘺花下迷”的意思,其實就是喝多了,帽子都戴反了,在花下迷迷糊糊,口齒不清,憨態可掬。李白在這裡是使用了山簡典故,雖然於初讀者有些不理解,但是真正瞭解了典故的由來,會覺得非常有意思。

《襄陽歌》是李白的一首醉歌,和他的《將進酒》比起來,少了世事錘鍊後的鬱悶惆悵,多了一份對自我的欣賞和對浪漫生活的陶醉。

我們有時間再來通讀賞析。

李白《襄陽歌》中的“倒著接蘺花下迷”,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