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人的魚龍變化鏡

女真人的魚龍變化鏡

作者女真聖祖

1995年阿城出土菱形魚龍變化鏡,直徑15。5釐米,重400克,鏡緣有“泰州宮”刻款和女真文押記,鏡主體紋飾為一寸展翅款區之魚龍,龍首魚身,呈反C字形繞樞盈曲,龍頭刻豐張口,雙目如珠,眉額突顯,似鹿角上翹,鬃毛飄逸,顎下鬃毛飄擺;魚莆身軀較為寬肥,鱗片規整,於胸部分左右鳳,作展翅區舞狀;胸下部有一排鰭毛,突出兩灣卷狀小殿鰭,魚尾由五綹長短不一的尾鰭組成,蜿蜒飄蕩,好似一束火焰,魚龍身軀周圍為波浪水紋。整幅雕鑄構思奇巧絕妙、極強的立體畫面和鮮活動膩,精靈秀雅、雕塑超凡、玄秘傳奇。這是一種集龍頭、魚身、鹿角、鳳翼、麒麟為一身的神圖。

該類鏡在金代較為常見,主圖案是一龍頭鹿角魚鱗身、鳳翼、麒麟尾神物圖飾。亦有稱“龍駒鳳雛”摩羯鏡。

其外造型有葵花、菱花、圓形、桃形、帶柄形鏡。其主圖案是龍首魚身繞珠(紐)盤曲,頭上揚口半張,目如珠眉眼凸顯,頭頂上翹三叉鹿角,鬃毛飄逸,魚身網狀鱗片至尾,一對鳳翼互生於魚身前胸部,作展翅飛舞關,魚下身側有鰭,五綹鰭的麒麟尾隨身飄舞。主圖下海水紋飾。整體畫面鮮活,立體,動感。創意新穎,構思巧妙,精靈秀雅,玄秘傳奇,鑄造構圖工藝絕妙,完整,多層藝法,刻畫即簡潔明瞭,又細膩精緻。

亦稱魚龍變化鏡或魚化龍鏡。主題紋飾為兩條龍首魚身的怪魚,繞鈕盤屈,首尾相逐。一般者是龍首對鈕,作張口吞珠狀,龍首的刻畫極為細緻,魚的前鰭已變化成雙翅,羽翎梳理,豐滿奇異而身軀卻是標準的魚身,鱗鰭分明,細密有序,尾鰭兩分外翻,似魚正擺尾。

古代關於魚龍變化的傳說很多,至南北朝時,又有鯉魚跳龍門的故事。《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使化為龍······一歲之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唐王朝時期,魚龍變化的傳說更為流行,在其詩詞文賦中常見有魚龍的譬喻或故事。如李白《贈崔侍御》雲:“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唐時發展科舉制度,考場的正門亦被稱為“龍門”,一介寒儒一朝考取,便可平步青雲,正如魚跳過龍門便為龍一般。宋鏡上的魚龍紋,線條纖秀流暢,造型生動逼真,刻劃細膩繁縟,正如同宋代的纏枝花草鏡的風格,不僅寓意了世人的祈盼,而且從藝術上給人以美的享受。

滿族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