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黎民”還是“百姓”?易中天中華史《祖先》讀後感(五)

你是“黎民”還是“百姓”?易中天中華史《祖先》讀後感(五)

黃帝想象圖

打贏了阪泉之戰的黃帝意氣風發。從韓非子記錄的黃帝出行排場可見一斑。

“昔者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鎋,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韓非子·十過》

你是“黎民”還是“百姓”?易中天中華史《祖先》讀後感(五)

黃帝出行想象圖

請腦補國慶閱兵式和花車遊行相結合的畫面,或者想象下所有的變形金剛保護一個人的情景,總之就是“D炸天”。

另一位大佬有些想法,他叫蚩尤。大家都是部落酋長,憑什麼就你能人五人六的?多年之後,一位來自楚地的壯漢目睹秦始皇出行場面說出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之”應該在蚩尤的腦海裡盤桓了許久。

你是“黎民”還是“百姓”?易中天中華史《祖先》讀後感(五)

蚩尤像

洪荒時代,人與人、部落與部落之間互相不服氣最終基本歸結於一個字“GANK”。沒有什麼問題是“GANK”解決不了的,實在不行,就多“GANK”幾次。涿鹿之戰前,蚩尤與黃帝之間到底“GANK”了幾次已無人得知。最終結果是蚩尤成了黃帝的車伕,每日裡灑掃除塵,總好過霸王自刎於烏江。

蚩尤不是死了嗎?怎麼成了黃帝的馬前卒。

這不奇怪。在遠古,族長與氏族、酋長與部落是同名的。比如伏羲族的氏族長都叫伏羲,黃帝部落的酋長都叫黃帝。蚩尤也一樣,兵敗被殺的是前任,警車開道的則是繼任。蚩尤族餘部,有的被黃帝收編,有的退回南方。直到西周,他們還被稱為“黎民”。

有“黎民”就有“百姓”。

遠古時,姓屬母系,氏歸父系;姓為先有,氏則後來;姓別婚姻,氏別貴賤。所謂“姓別婚姻”,就是說同一母系的兄弟姐妹不能有性關係,又叫“同姓不婚”。這是母系時代的觀念。相反,氏別貴賤,則不但意味著以父系計算血緣,還意味著以父系區別地位。

(此段為易中天先生原文)

你是“黎民”還是“百姓”?易中天中華史《祖先》讀後感(五)

黃帝像

在部落時代,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都夠資格擁有姓,只有氏族長或部落酋長認可了,才能擁有跟他們一樣的姓,這應該是最早版本“賜姓”。部落有很多,各自圖騰不同,比如熊、羆(音同皮)、貔(音同皮)、貅(音同休)、貙(音同出)、虎等,姓自然也有很多,“百姓”由此誕生。可以說,姓氏的出現,使得階級觀念初步萌生,為奴隸制的確立打下了基礎。所以,當時的“百姓”都是上層階級,而作為俘虜的“黎民”很明顯屬於底層。

因此,在部落時代,我們的始祖應該是三個代表:炎帝、黃帝、蚩尤。我們是“百姓”和“黎民”共同的子孫。

把他們統一起來的黃帝。黃帝大概是最早掌握統戰精髓的部落酋長,他不計前嫌,兼收幷蓄,把普天之下的牛鬼蛇神都聯合了起來,形成了起先稱為夏族,後來稱為華族,再後來稱為華夏之民族的胚胎。

看來,黃帝能享受那樣的出行待遇也算名至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