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為何敢做出違背祖宗的決定?讀懂《登飛來峰》,就明白了

最近有一個梗被網路上玩壞了,就是有一些搞藥品宣傳的人,不擇手段,找一個業餘演員來演出各種假名醫,並且臺詞都懶得改,都是說自己的藥方輕易不傳,但是為了大眾,他們做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最後被網路爆出,成為一大笑談,從而被風靡網路,進行各種惡搞。

當然,這些拙劣的騙術,我們當然要予以抨擊和否定。他們那種人哪裡是違背祖宗的決定,分明為了圈錢。但是歷史上有沒有真正敢於違背祖宗決定的人呢?當然有,其中就有北宋著名的一位人物王安石。

王安石為何敢做出違背祖宗的決定?讀懂《登飛來峰》,就明白了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也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他曾經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銳行變法,其中這個“祖宗不足法”可謂相當大膽,在封建社會各種桎梏禮儀下,真是難能可貴,堪稱做了違背祖宗決定的第一人。

但因性格、運氣、舊黨及富豪反對和用人不當,導致變法失敗,其人亦被舊黨標上“變亂祖宗法度,禍國殃民”,所促成的黨爭更加速了北宋亡國。

王安石為何敢做出違背祖宗的決定?讀懂《登飛來峰》,就明白了

雖然三不足是否出自王安石之口,目前還存在爭議,但是以其行事作風和性格來說,他完全是可能。而王安石的一生無疑是振奮又悲壯的,他雖然努力變革,又居高位,卻也遭遇牴觸。作為在北宋政壇上叱吒風雲之輩,王安石能兩度為相,數次起落而性格執拗不改。他學貫古今,才思俊邁,品格高潔,卓爾不群,懷抱著匡世濟時、致君堯舜的遠大理想,忠心耿耿,將一腔熱血奉獻給變法事業,可是,在錯綜複雜的大環境中,最後卻落得“親友盡成政敵,傍怨集於一身”的可悲結局。

不過假如,你讀過他在而立之年(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夏)寫的這首《登飛來峰》或許能明白他一生命運軌跡,早就註定,可謂一語成讖。

王安石為何敢做出違背祖宗的決定?讀懂《登飛來峰》,就明白了

那是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完全可以看作他實行新法的前奏。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也有版本寫成自)緣身在最高層。

中國古代,寄情山水是文人和政客的一種意識形態,既有選擇躲避的,也有選擇給自己的打雞血的。無疑這首詩是後者。登高望遠,開闊心胸,從來都是用來鼓舞自己的。

王安石為何敢做出違背祖宗的決定?讀懂《登飛來峰》,就明白了

飛來峰上千尋塔,本身飛來峰就充滿了傳奇,還有一座很高的塔,我王安石路過,自然不能錯過,我要去找到他,並且站在塔上,不是這名勝有多吸引我,而是我想告訴大眾和自己,我必須站在一個更高的點,才能眺望出更遠大的高度,這也是我內心必須具備的高度。

這個高度,就是日升的高度,但是也正因為這麼高,層層浮雲容易遮擋視線。今天我們登山看見雲海,或者在飛機上看見雲海是一個道理。雲海在他眼裡可不見得是自然的美景了,反而可能是那些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隱患。

王安石為何敢做出違背祖宗的決定?讀懂《登飛來峰》,就明白了

這些人往往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蠱惑大眾。如同徐克在倩女幽魂第二部裡,那個劉洵演的護國法師,表面慈悲,嘴裡叫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實際上卻唱的是索命梵音。真正的自己不過是披著偽善軀殼的蜈蚣精。而那些忠良之士卻受到陷害和壓迫。

別看王安石只有三十歲,對這些事情是看得非常透徹的,但是他在浮雲遮望眼前面加了‘不畏’兩個字。表現出了一股不畏奸邪和不懼政治改革道路艱險的大無畏精神,告訴世人他有足夠的勇氣和決心,正如文天祥寫的《正氣歌》一樣,他是具備一身浩然之氣的人。

王安石為何敢做出違背祖宗的決定?讀懂《登飛來峰》,就明白了

這首詩,最妙的是最後一句本來應該在第三句,常規的思路是,因為我身在這個最高層,我並不怕浮雲蔽日。但是他故意顛倒來說。告訴大眾,我並不是求高而得此,而因在此境界以後,我更能看清楚形勢。這個跟他的對頭蘇東坡“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可惜二人都是幾起幾落,誰也沒有掌握到最後的局勢,真是世事無常啊。

歷史的回眸,在於它像一面鏡子一樣,不僅僅可以照見古人的一舉一動,還能給予今人啟迪開啟心胸和眼界,我想王安石只緣身在最高層的情況未必能夠人人達到,但是我們卻真應該好好學學如何不畏浮雲遮望眼。

因為,今天的社會,同樣也應該具備正氣、勇氣和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