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課程‖論語三百講 第6講《餘力學文》

《餘力學文》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國學課程‖論語三百講 第6講《餘力學文》”,“vid”:“b3317heypiz”,“img”:“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ls/0/14407716112_640480/0”,“desc”:“”})

第3講:餘力學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學而第一》

【譯】孔子說:“青少年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書本知識。”

不只是青少年,青少年也會長大,為人父母——要普遍關懷別人

仁:自古以來都是教育子女做好人,做好事,為什麼只有孔子成為了一個學派,因為它是一個體系

人在社會,要學會這些道德要求,你會感覺到說那我守規矩,修德行善不是比較吃虧嗎?所以儒家的思想很強調,你修德行善會有內在的快樂,否則你只看外表的話,會覺得誰好像比較照規矩來。在許多方面會比較不太順利的樣子,這其實是一種選擇的問題,是長期的考慮。

君子之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盡心上》

時雨:及時雨,學習最困難,最迷惑的時候指點一下

他自己都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論語述而第七》

孔子認為教育應該是全人教育,就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第一種是人格教育,“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都是一種與人相處自我要求能替別人設想。人格教育必須自我要求,由內而發,絕不能說是隻是被動而已,所以講道德的問題關係就非常得明確了。

道德,主動和被動是有天淵之別的

第二種是人才教育

是用之於外,你在社會上是個人才,你可以服務社會,有所貢獻,但是人才,它是特殊的一種條件,有某種專長就可以了。

第三個是人文教育

就看你怎麼樣利用休閒的時間,如何調節自己的生命,讓它感覺到生命,很有次序,然後也能夠和諧,不斷地成長髮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