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家長看過來!

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好,孩子已經成為一個家庭的寶貝疙瘩,家長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啥也不捨得讓做,就導致了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不僅不會自己吃飯,連去衛生間也不知道跟老師說,大便小便常常拉在褲子上,這種情況可能非常的多了,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如何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家長看過來!

第一個原因是可能就是家裡有個勤快的家長!

從孩子呱呱墜地到學會走路,從懵懵懂懂到上幼兒園,家長把所有事情都辦的妥妥當當,孩子一點動手的機會都沒有,肯定就沒有了自理能力。

第二個人原因是可能是孩子根本不會幹,沒有掌握自理自立的技能和方法。

像一些自己吃飯,排放碗筷,穿衣穿鞋等日常自理行動,小孩子也是要一步步的學的,家長如何沒有在合適的年齡教導孩子學習,而是看見他不會就幫他完成了,他肯定也不會了。

該如何培訓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呢?

第一:家長必須“放手”

勤快的家長也學“懶惰”一點,早上醒來,不要幫孩子穿衣穿鞋了,吃飯更不要飯盛好,再叫孩子來吃,該孩子做的要讓他做起來。你不放手,孩子永遠不會長大,之前有個短片《巨嬰》我想很多父母應該都看過,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將來也稱為這樣的一個巨嬰,還是請“放手”吧!

大家都知道鷹這種動物是天空之王,雄鷹自由的主宰天空與大地,讓飛禽為之害怕,走獸為之擔驚!看上去是多麼令人敬畏,誰注意過位於高山之巔的小鷹在巢中嗷嗷待哺?他們的羽毛稍微長滿一點,鷹媽媽就要做出一個決定,一個決定小鷹生命的決定!他們把小鷹趕出巢中,從萬米的高山之巔向下自由墜落,小鷹接受人生的第一次挑戰!小鷹跌跌撞撞,母鷹偷偷在一旁看護,卻不出手相助。最終,在多次的跌倒爬起後,小鷹展翅高飛、直上青天。母鷹的殘酷無情在那一刻彰顯出最深的愛意,它要讓小鷹知道:在孤苦無依時,要含淚堅強,自己飛、不斷飛,飛往屬於自己的一片晴空與藍天。

動物尚且知道“放手”何況我們人類。

第二:家長必須“示範”

日常家務活動可以讓孩子一起參加,家長可以把一些家務活動做個示範給還在看,讓他了解熟悉如何做。比如,做飯時間,擇菜、淘米、洗碗等,家長可以一邊做,一邊給孩子講解。

如何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家長看過來!

第三:家長必須“教導”

等到孩子對日常的家務活動內容都熟悉瞭解後,家長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了,自己在一邊指點,有什麼問題在給予輔助,慢慢讓孩子上手練習。

第四:孩子必須“動手”

列寧說過:要學會游泳,就必須下水,一個道理,要想孩子學會自理,必須讓孩子自己親手動手幹起來,家長示範再好,教導的再完美,孩子不自己幹一次,永遠處在理論層面,會一直不知道實際行動會遇到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遇到的問題。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其實也是一個道理。

如何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家長看過來!

第五:家長必須“鼓勵”

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對家長只有一個要求:相信孩子,生活小事讓孩子自己來。

像穿脫衣鞋、洗漱清潔、鋪床疊被、整理文具、開關門窗、掃地擦桌、擺放碗筷等生活技能,都是入學前孩子應該做到的。當孩子在家長的鼓勵、示範和協助下、最後獨立完成時,“我長大了!”“我很能幹!”這樣的美好感覺會油然而生,因此,生活自理的訓練也是孩子面對挑戰、驗證能力、得到肯定的過程,能充分激發孩子對自我的信心。

第六:培養孩子“興趣”

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時候,父母對孩子不要溺愛包辦,要引導孩子對勞動產生興趣,鼓勵他們親手去做。例如,孩子都喜歡聽故事,而透過那種積極向上的故事他們自然會產生自我勞動的意識。

那麼,在培養孩子動手興趣時作為父母該教孩子一些什麼事情呢?父母可以教他如何使用一些家用電器:吹風機、飲水機、電風扇、冰箱、空調和洗衣機等。父母還可以在做飯的時候請孩子幫忙打打下手,教他使用各種廚具。

週六日外出遊玩時間,可以讓孩子提前自己規劃好出行方案,讓他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後我們可以根據他的方案實施,遇到問題也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處理,鍛鍊孩子自理自立能力。

第七:多參加“親子活動”

可以組織參加一些親子活動,在活動中一些任務安排孩子自己獨立完成,這樣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還能能夠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聯絡,還能讓孩子自己在活動中學會交際,獨立處理很多事情,讓孩子享受自己做主的榮譽感和快樂。

如何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家長看過來!

紐約時報》家庭電子報主編KJ·戴爾安東尼亞(KJ Dell’Antonia)說過:“在家裡更多幫助做家務的孩子,會有更清晰的責任感,並且與父母的連結更好。而這種連結,正幫助他們能夠承受住生活中所面臨的壓力——換言之,會讓他們更幸福。他們的幫忙,即便不怎麼有用,也會讓他們的父母更快樂。”

這不就是我們希望孩子做到的結果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