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美,叫做醜,還又瘦又皺

有種美,叫做醜,還又瘦又皺……這就太湖石。是觀賞石中最常見的石頭之一,單塊石頭即可成為一種風景,被稱為“一石一景”。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距今約四五億年前的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在經過億萬年的風雨河流或土壤酸性侵蝕後慢慢形成的,有水石和幹石兩種。水石是在河湖中經水波盪滌形成,幹石則是在酸性土壤的侵蝕下而形成。

有種美,叫做醜,還又瘦又皺

一石一景·太湖石

所以,不管是水石還是幹石,我們都可以看出的是,太湖石的形成有著與生俱來的天然隨意和不確定性,難以使用統一的標準予以對待,因此對於它的鑑賞就給人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事實上,無論面對的是怎樣的一塊石頭,我們的眼中都只能有它的“形狀、質地、叩聲、色澤和紋理”上的直觀感受,想要再進一層,實則困難極大。這一點,對於古代人也是一樣的。宋代鑑寶名家米芾最先提出他的鑑賞方法,即是著名的“皺、漏、瘦、透”四字“相石法”。

一,米芾“皺、漏、瘦、透”四字詳解

【瘦】:指的是太湖石的“骨感”,而且是富有神態之美的骨感,瘦削而有神,形秀而骨立。即太湖石本身所能傳達出的人們對於它的“風骨”,“骨氣”,“氣節”,“神韻”上的享受。是太湖石的“內在美”。這是米芾,乃至宋代對於太湖石的品鑑和推崇的核心所在,是太湖石“品格”上最重要的鑑賞指標。同時,作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自然對書法中的“骨性”通曉如神,因此他對太湖石的鑑賞有形秀骨麗之處就在情理之中了。

有種美,叫做醜,還又瘦又皺

太湖石之瘦

有種美,叫做醜,還又瘦又皺

米芾家書

文人重品,宋人重品,所以這一點是太湖石的靈魂核心。一塊太湖石可能其它的三項表現平平,但是給人的在風骨、神韻上的享受極高,那麼它就會被認為是一塊好的太湖石。

【皺】:即是太湖石表面的褶皺紋理,講究在太湖石整體形態怪異之下,時隱時現,明暗相間,富有變化,形態似有若無,韻律隱現若見。米芾善於繪畫,這對他的山水畫中的“皴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現實依據和想象力,表現出一種富有變化性的一面。米芾對此可謂感悟至深,因為在古典繪畫中就有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皴法”,稱為“米芾皴”,又稱為“米點皴”。這個繪畫技法是山水畫技法中的十分重要的技法,因此米芾在此貢獻可謂居功至偉。

有種美,叫做醜,還又瘦又皺

繪畫中的“米芾皴”

【漏】:是指太湖石表面的各個坑窪紋理以及石眼間的相互連通程度和形態,是太湖石所能表現出的“秀美”的地方,它的的多少往往被看成是衡量太湖石優劣的重要依據。觀賞的時候,可以透過這些空洞,形成天然的取景框和景物襯托,讓景觀虛實兼備,形態美進一步加強和豐富。給人以立體感,奇幻感的綜合享受。

有種美,叫做醜,還又瘦又皺

太湖石之漏

【透】:透與漏大致是相同的意思,都是貫通的意思。但是透指的是表面的紋理上的連通,就好像一條路連通另外一條路一樣,彼此之間沒有阻隔。當然,還會包括延伸到石頭內部的紋理上的,可以看成是進一步的表述“皺”的美感程度,是對於太湖石的“靈性”一面上重要的闡釋。而漏則是太湖石整體形態上的貫通,即石眼的美感度。因此,漏也經常被人以“秀”代指。

有種美,叫做醜,還又瘦又皺

太湖石之透

二,漏與透之爭

然而,這裡邊有一個很大的問題,自古困擾著世人:

“透與漏大致是相同的意思,都是貫通的意思”,“透”和“漏”在人的心理觀感上過於接近,所以就不會讓許多人傻傻的分不清,然後入了一個錯誤的坑?為什麼會這樣子?

“皺、瘦、透、漏”四個字,如雷貫耳,會說的人簡直不要太多。但是,除了米芾。米芾這個坑貨在提出了“皺、瘦、透、漏”為賞石標準之後,並沒有做任何解釋。就好比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公式,然後粉筆王桌子是哪個一扔扭頭就出了教師門,然後等著你去想象它的證明,然後各種突破天際的想象力就被暴露了出來一樣。

所以,這是一件誰也說不清的事?

有可能。

許多大家,也在此爭論不休,但結果嘛……有薛雪《一瓢詩話》為證:“解之者不下數百餘家,總無全璧。”“總無全壁”就是一直以來也沒人講的清楚。

比如鄭板橋,他在他的《石》一文中就說:“米元璋論石,曰瘦、曰皺、曰漏、曰透,可謂盡石之妙矣 ”,可見在他看來這是沒問題的,堅持予以贊同。

而比他早幾年的,有著“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中華五千年第一風流才子”,《芥子園畫譜》的修編者稱號的一代園藝家李漁,就對此深表不贊同。在他的《閒情偶寄·居室部·小山篇》是這樣說的:

有種美,叫做醜,還又瘦又皺

李漁的《閒情偶寄·居室部·小山篇》

沒有皺,為何?而且“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則不宜太甚”,即是透瘦二字是所有太湖石都應該具有的素質,和則即可,不宜偏頗,但漏則有跟更嚴格的數量限制,“不宜太甚”,多了,就是不行的。是在他看來,石頭的皺紋美是次要的,而太湖石的美集中在它的形態美上。

即是著重看待太湖石的“品相”,“風骨”,“氣韻”等層面,而相對看輕它的表相上的具體細節。茶誦的表述,也是對此處的借鑑。持相同看法的還有《素園石譜》的作者林有麟,他最為直接在《素園石譜·凡例》中說:“石之妙全在玲瓏透漏 ”。

有種美,叫做醜,還又瘦又皺

《素園石譜·凡例》

這樣就完了嗎?

我們單就摳字眼來說:透,即是貫通,透過的意思;而漏,則有,流動,變化之意。古代漏字有個很直觀的體現,那就是銅壺滴漏,這裡的漏即是水滴在銅壺壺嘴搖搖欲墜的樣子。

有種美,叫做醜,還又瘦又皺

銅壺滴漏的一個部分

水滴的搖搖欲墜同時還有一個重要景象,就是伴隨著搖動同時閃閃發光。那麼,對於太湖石的漏是否也有這一層的意思呢?

答案是肯定的。

漏的主體是石眼和坑窪,這些地方存在光線的衍射現象明顯,雨後初晴,被雨淋溼,加之雨水的折射效果,風的吹動,樹枝搖曳下的反射等等,自然更加具有動的一面。而這,就是“秀”,秀在《辭海》中的解釋為:秀者,美也。當用它代指漏的時候,就可見其“靈性”,“秀美”,“清秀”,“俊秀”的一面了。

有種美,叫做醜,還又瘦又皺

《辭海》中秀的解釋

如果說不同材質和外表展示太湖石折射反光形態不同的話,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漏”會被認為是太湖石優劣的最直觀展示了。可見漏是對石表真實情況的詳細審視和品鑑,帶著對動態美的鑑賞表述,不拘泥於太湖石原有形態的桎梏,讓太湖石與環境融入和交流,與人的交流和昇華。

那麼,這種爭鬥就算結束了嗎?

當然沒有,以後也不會。

三,各種“賞石法”

前邊已經說了,對此人們既然已經開了天際級腦洞,那麼人們就會在此各顯神通,最終“賞石法”百花齊放。加之漏透之爭難以平息,那麼新的理論方法逐漸被開發出來,予以支撐和闡述米芾原有的相石觀點。

那麼,這些“好心人”都有那些呢?

首當其衝就是米芾的老師,蘇東坡。為表示自己的老師身份,就堅持認為米芾的鑑賞不夠完全,需要再加入一項“醜”……用醜來表述美,這也真是……可能也只有他“去年一滴相思淚,今年始流到腮邊”的大長腦袋能想的出來了。

有種美,叫做醜,還又瘦又皺

東坡品硯圖

這臉確是夠長了。

見於他在稱讚文同的《梅竹石圖》:“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為三益之友”。“石醜而文”,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石頭越醜越有故事。一旦有故事,這件事就極具傳染性,而且還是出自大文豪之口,那就更加具有殺傷力了。儘管他本人並未明確這麼說,但是把“醜”字作為賞識標準來看待卻從此成為一種社會共識了。

首先,被傳染的還有另一外大文豪,北宋文壇的絕對領袖級人物,歐陽修。在他的《懷嵩樓晚飲示徐無黨無逸》中提到“石醜駭溪怪,天奇瞰龍湫”,在它看來,這塊奇石簡直“醜”到嚇人,“醜”到老天爺都驚奇了。同時,他所謂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其實可以縮小一點範圍來看,比如山水之間的石頭們,而這,更成為他文學核心思想的確立之處。在他的《吳學士石屏歌》道出“永珍皆從石中出”,“吾嗟人愚不見天地造化之初難,乃雲萬物生自然。豈知鐫鑱刻畫醜與妍,千狀萬態不可殫。”

有種美,叫做醜,還又瘦又皺

歐陽修詩意圖

在《歐陽修詩意圖》中,可見歐陽修家中擺放著很多的太湖石,也可見他對太湖石是何其的痴迷。

那麼,蘇軾說的太湖石的“醜”究竟有多美?無法確切說明,但是被他的“醜”傳染的人,當然還不只文同。同時,還有梅堯臣,歐陽修的好朋友蘇舜欽。宋四家中的另一位不打醬油的黃庭堅,以及後來的諸多繪畫和文學大家們。在文學界,他們個個都是堪稱一代巨匠的手眼通天之人。在“醜”面前,最終都果斷入坑,數量甚至不亞於對米芾“皺、瘦、透、漏 ”的人。

後人在完善太湖石的審美上可謂是越走越遠,除了蘇軾的“醜”,還有更多的,諸如其他也想像蘇軾那樣做“完善”工作的人。比如,在“皺、瘦、透、漏”的基礎上,一部分朋友覺得應該加上一個“韻”字,另外一部分則覺得應該加上一個“奇”字,還有的則覺得應該加上“巧”字……

有種美,叫做醜,還又瘦又皺

太湖石擺件

最後的結果是,綜合起來來說,可以加的賞石標準有“秀、奇、拙、巧、怪、妙、趣、勢、雄、幽、險、韻”等十多種,並且還有越玩越歡的勢態。

比如有的地區流行著的“品石六絕”和 “賞石八法”:

“品石六絕”即皺、瘦、透、漏、奇、醜;

“賞石八法”即皺、瘦、透、漏、奇、巧、妙、趣。另一個版本:清、奇、古、醜、樸、拙、頑、怪。

無論如何,反正鑑賞起來的根本是,規則越多越難鑑賞。而且這些做法更多的還是把米芾的“皺、瘦、透、漏”四個字換個說法,實際意義並不明顯,而且多有局於地域限制的特點。

不可否認,雖然米芾的四字相石法存在很大的侷限性,但是人類的審美本身就是一件模糊和抽象的結果,那些“似與不似之間”則是絕妙化境,而過於清洗的釐定則往往最終事與願違。而且,太湖石本身就是自然界自身在無數的巧合之下形成的,討巧的成分大於刻意為之。同一塊太湖石,在不同的人的眼裡,就會是不同的美,不同的形象。

太湖石,即是

各地產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態的碳酸鹽巖

。冷冰冰的事實,但是它的美確是熱乎著所有的與之有緣的人:緣,妙不可言。

去盡情的感受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