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底層人也有當官機會?別被電視劇忽悠了,“拼爹”才是正道

對中國古代史有一點了解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以吏為師”是秦帝國的傳統,由官吏當老師,用律令當課本,是秦的一大特徵,而官吏這個角色,也在秦國、秦朝的社會體系裡扮演了遠超其他朝代的重要角色。

過往《韓非子》、《商君書》等存世文獻的記載,很多研究者也認為秦國的官吏是可以直接由對應封爵申請轉任的,但是歷史上的記載卻並非如此,秦國和統一後的秦朝都有一套看起來還算清晰的文武分途的制度,並不是說一代大將回朝就可以要求當相國或丞相。

在秦朝底層人也有當官機會?別被電視劇忽悠了,“拼爹”才是正道

這裡面的矛盾很有趣味,因為按照原來的推測,實際上是認為秦帝國有非常暢通的底層上升通道,而它的上層的血統貴族力量也被商君之法壓迫得不絕如縷。

然而,在出土的秦律中有一條,專門關於“裡”的裡典選任的規定,律文明確要求,這個職位必須在本里的、低爵、年長者中選拔,如果本里沒有符合條件的,可以去外裡選任。

我們知道,秦的“裡”和今天的村並不一樣,外面是有圍牆的,只有一道門戶統一出入,里民要外出要到裡的官吏處申請,年歲大一些的朋友應該知道這是什麼,就是曾經實行過的“介紹信”。

不過比較之下,秦漢時里民集中居住的管理難度更低,因為都圈在一起了嘛。

而秦之所以讓這樣一個擁有底層民眾甚至生殺予奪權力(裡典本來就負責告奸,當然,誣告也要反坐)的職位落在一個低爵者的手裡,理由你絕對想不到。

秦律解釋說,因為裡典等職位有免役的資格,而高爵也有這個資格,倆資格放一起浪費了。

這個理由很奇葩,其實只是能宣之於口的,真正的要點在於,《雲夢秦簡·為吏之道》裡就寫道,秦國基層任官吏,特意提到了率敖,整理小組認為應該當豪帥講,即本地豪強來講。

所以,秦的裡一級基層官吏,說有多麼先進和公平,本就不著調子,國家最關注的仍是他們作為權力末梢的傳導功能,至於破壞什麼舊貴族社會,那都是後人吹牛b的,不能當真。

不過以上說得這些裡級的基層幹部,普通百姓這一輩子還有可能染指,而其上,哪怕是一個亭長,對,沒錯,就是劉邦那個亭長都不是人人能當的。

在秦的幹部選任制度下,最知名的失業青年就是“韓信”。

在秦朝底層人也有當官機會?別被電視劇忽悠了,“拼爹”才是正道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史記·淮陰侯列傳》)

在註釋時,古人都把重點放在了韓信“無善行”上,殊不知,韓信失業的要點是“貧”。

《漢書·景帝紀》記載:

今訾算十以上乃得官,廉士算不必眾,有市籍不得官,無訾又不得官,朕甚愍之。訾算四得官。亡令廉士久失職,貪夫長利。

訾算是財產考核,算十應約為10萬錢,算四就是4萬錢,也就是說劉邦當官的時候,是10萬錢,那韓信哪兒給的起,可不只能要飯去了。

那麼,劉邦這個官怎麼來的呢?《史記·高祖本紀》:

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這裡有兩個正經資訊,及壯,也就是三十歲,考試為吏,不是嘗試,做了泗水亭長。

《史記·蕭相國世家》寫道:

生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

有了一堆秦簡之後我們知道了,秦的基層公文,文無害,就是“沒毛病”,而且寫得還挺好。

說到底,劉邦和蕭何二人,都是在秦國佔領豐沛之後,“考試”進入秦國官吏系統的,這種玩法有個學名,叫“推擇”。

這個財產打底的考試選拔是不是看起來很公平啊?

問題是這個制度只能玩一代人,下一代就不行了。

在秦朝底層人也有當官機會?別被電視劇忽悠了,“拼爹”才是正道

為什麼呢,因為劉邦也好,蕭何也好,他們的文化、見識實際上是在戰國時代透過私學的昌盛學到的,比如說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就曾以荀子之徒為師,這種景象,在秦國是沒可能的,因為秦國雖有大儒、博士,但是都在宮中,他們的弟子,是有嚴格的准入門檻的,不是你阿貓阿狗就可以進來的。

同樣,第一代的推擇為吏的人,他們的子孫,按照秦國的制度講“任子”,就是可以讓二代入“弟子籍”,在學室讀書。

換句話說,如果秦始皇不是這麼雄才大略開疆擴土的話,他的官吏早就淤積成災了。

但也正是這種擴張,給體制外的知識分子進入體制反抗的機會,最終導致了帝國的崩塌。

對了,高官們還有讓子弟補入郎官的資格,就像漢代皇帝身邊的數以千計的郎官,他們的主要機會就是把皇帝伺候好,獲取一個更好的起家職位。

至於什麼察舉、徵召之類的,那都是針對國士級別的,等閒人也享受不上,我們說,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在秦的體制下,“官”的群體,基本上是封閉的,這一點和我們想象的完全不同,只是在特殊的時刻,開了特殊的口子,而如果讓它常態下地運轉下去,秦的半世襲官吏,應該就是這個帝國的真正主人了,什麼軍功授爵都不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