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古村落|臨西縣倉上村:千年古鎮運河邊

邢臺古村落|臨西縣倉上村:千年古鎮運河邊

臨西的由來

向以為“臨西”得名“臨清的西邊”,許多邢臺人也下意識的這樣認為。山東省臨清市是遠近聞名的運河古城,其知名度遠高於一河之隔位於河西的河北省臨西縣。然則,在臨西縣有多處古蹟清楚表明,這裡是北宋之前臨清古城所在地。臨清的歷史在臨西。

因此,臨西不是“臨清的西邊”,而是“西邊的臨清”。答案就在臨西縣倉上村。

邢臺古村落|臨西縣倉上村:千年古鎮運河邊

漢初平二年(191年),經歷了董卓之亂的東漢朝廷進入了群雄割據的時代。這年冬,同為反董卓聯合軍的袁紹和公孫瓚為爭奪冀州,在今邢臺東部地區爆發了著名的“界橋之戰”。

這是一場消耗戰,雙方需準備大量糧草物資。大概在這一時期,袁紹在黃河(東漢故道)附近興建軍用糧倉,規模龐大。這糧倉便是後世臨西縣建城的萌芽,至今糧倉的位置叫——倉上村。

臨清古縣城

“臨西縣”是今天對這片土地的呼。縱觀歷史,河北省臨西縣和山東省臨清市可謂“兄弟城”,臨西是臨清的前世。後趙建平元年(330年),羯族首領石勒在襄國(今邢臺市)稱帝,旋即在邢臺東部新建了一座縣城,取名臨清縣。這是“臨清”二字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而縣城的位置就在今臨西縣縣城南邊的倉上村。

從後趙建平元年(330年)到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臨清縣治所基本在倉上村一帶。兩宋之際,黃河氾濫,華北水患,臨清縣城不得已搬遷至衛運河對岸,後來輾轉遷至今臨清市老城。因而,臨西和臨清有一種繼承關係。東邊的臨清繼承了“臨清”的名號,有了後世的發展;西邊的臨西繼承了“臨清”的歷史,藏著悠遠的往事。

而倉上村正是臨清往事的載體。倉上村東南有始建於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古臨清縣衙舊址,縣衙附近留有宋代古井;倉上村東有始建於初唐的淨域寺,為明清時期臨清衛運河西岸八大古寺之首,香火鼎盛;淨域寺北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清古城遺址(北城牆);倉上村西北有相傳大禹之父鯀治水時留下的鯀堤;倉上村南還有至今枝繁葉茂的千年古槐……

邢臺古村落|臨西縣倉上村:千年古鎮運河邊

村東淨域寺,當地人俗稱“月窪寺”。2014年,惟俊法師經多方奔走化緣,將淨域寺恢復起來。如今成為當地信眾重要活動場所。在佛號聲中,多少能夠令人感受到倉上村曾經的繁華。

歷史和現實融為一體,倉上村作為臨清古縣城的核心區域一直髮展得不錯。1984年,倉上村完成了整村搬遷,由靠南的位置搬遷到村北。一座社會主義新農村率先落成,這在當時是一件轟動的大事,也是倉上村民生活富足的表現。倉上村人說,那時候倉上村的男青年娶媳婦可好娶了,很多人家都想把閨女嫁過來。

透過倉上村現存遺址和古蹟,可以大致勾勒出千年前臨清古縣城的佈局結構。這是一座河港城鎮。

隋唐大運河碼頭

說起大運河,要做一個區分。隋唐大運河和今天的大運河並不重合,特別是北段。現存大運河是元代由著名水利專家邢臺人郭守敬設計,裁彎取直,由永濟渠改為偏東三十里的衛運河,即今冀魯界。在此之前,大運河北段永濟渠流經臨西縣,經倉上村西北繞過。

邢臺古村落|臨西縣倉上村:千年古鎮運河邊

倉上村始於糧倉。漢末袁紹建軍用糧倉始,至唐宋時朝廷將其改為官用糧倉。糧倉是倉上村歷史的主線。這裡見證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漢末界橋之戰、官渡之戰;五胡亂華後趙內亂;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北運軍糧時,當年的倉上村人或許還為之拉過纖。倉上村糧倉遺址仍靜靜矗立在村南的田地中,標記著過往輝煌。

倉上村興於運河。得益於隋唐大運河在倉上村經過,既是國家糧倉重地,又得運河交通便利,在這裡居住的人越來越多,古臨清成為隋唐時期北方名鎮。如今隋唐大運河永濟渠的渠道已經淹沒在田地之中,只有老人還依稀記得當年河道的走向。史載,永濟渠臨西段最窄處也超過80米,可見其航運承載力巨大。

既有運河,又有糧倉,久而久之這裡在歷史上衍生出碼頭文化。而碼頭文化又成為後世倉上村集市商貿文化的源流。

千年集市

倉上村並沒有因為縣城搬走而落寞,一千年來,這裡始終是運河沿岸附近重要的商貿集市,臨清縣城東遷後,這裡因商貿發達而被稱作“倉集鎮”,成為臨清縣運河西部區塊的商貿中心。

眾所周知,臨西縣主要支柱產業是軸承產業。殊不知,臨西軸承產業的萌發與倉上村關係密切。20世紀80年代初,倉上村的集市上自發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商品門類——軸承。漸漸地,臨西成了軸承集散地。

邢臺古村落|臨西縣倉上村:千年古鎮運河邊

倉上村的集市“捧紅”了臨西軸承,不是偶然的。這裡的集市已經存在千年。倉上村集市是“農曆三八”集,每月逢三逢八有集。村中鄉土文化厚重,每年三月十八和九月十三更有廟會,除了集市規模更大外,還有各式文藝匯演。千百年來,“倉集鎮”的集會成為臨西縣乃至周邊地區的重要商品交易中心。

倉上村黨委委員、商業支部書記陳祖波說:“改革開放之初,在倉上村‘三八大集’原本糧棉布副(食品)商品交易之外,開始出現軸承交易,很快賣軸承的人越來越多,於是就成了獨立類別,有了專門的軸承市場。每逢‘三八’,甚至山東的保定的商販都來倉上村趕軸承市場的集。”

倉上村人順勢而為,築巢引鳳,把軸承市規範化,建立了臨西縣最早的軸承市場。十年間,臨西軸承從下游來到上游,從商貿進軍生產,從最初的拆機件、翻新件,變成本地生產的新產品。如今,軸承生產是臨西經濟的特色支柱產業,臨西是全國最大的軸承加工生產基地之一、全國最大的碳鋼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的軸承商貿集散地。臨西軸承從倉上村的集市走向了世界貿易舞臺。

一個有厚重集市文化的古老村落,在現代經濟體系中創造了新的成績。這是一種生動的傳承。

倉上村已經是臨西縣城的一部分。行走在倉上村的街道上,“半村半市”“半村半城”是倉上村給人的感覺。可是稍微留心,注意路邊“冒”出來的一塊石碑或一棵古樹,頓時又陷入歷史中,在這裡可以從容找到一段古老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