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孔子說克己復禮,道家老子講無為而治,時代需要“誰”

文|顏小二述哲文

儒家和道家的理論觀點,看上去似乎總是在“互相反對”,比如老子說“天地不仁”,孔子則強調“仁者愛人”;老子又說“無為而治”,而孔子則強調“克己復禮”。似乎儒家和道家,一個積極入世、一個淡漠避世。

但事實上,真的是我們想當然中的那樣嗎?在顏小二看來,道家老子與儒家思想,有些“殊途同歸”的意味,所謂對立,不過是道家“正言若返”的思想特色讓其看上去像是與儒家“唱反調”,實際上,就人生境界來說,道家更“形而上”一些,儒家則更“接地氣”一些。就舉的例子換種說法,既要達到道家的“不仁”,先得做到儒家的“仁”。

儒家孔子說克己復禮,道家老子講無為而治,時代需要“誰”

而關於老子、孔子思想誰更適合時代發展這個問題,根據上面的簡單分析,顏小二的觀點是二者皆是華夏文明延續發展重要文化,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抑或是將來,對可讓人受益終身。就誰更適應時代發展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儒道沒有高低之分,但是有一點可以明確的是,二者都能很好地適應時代,是當代華夏子孫非常珍貴的精神財富。

1、老子“無為而治”裡的“有為”

首先,我們來簡單議論一下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體會一下道家“無為”思想中的“有為”。

“無為”是道家的經典思想,也可以說是道家之“道”的特質,但是“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老子指出的: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道家之“無為”之所以可以達到“無不為”,繼而天下“大治”的結果,原因在於“順道而為”。

儒家孔子說克己復禮,道家老子講無為而治,時代需要“誰”

也就是說,道家“無為”裡的“無”,剝離的是“利己之為”、“偏私之慾”。或者這樣說,因人的行為是“順勢而為”、“道法自然”,於此,便不是所謂的“強作妄為”。在這樣“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自然而為”之下,天下大治也是情理之中。

也就是說,道家講“無為”,實際是突出道“順勢而為”的特性,並不與儒家之天下為公的“積極有為”背道而馳,各位可以體會一下。

儒家孔子說克己復禮,道家老子講無為而治,時代需要“誰”

2、孔子“克己復禮”中的“無為意味”

帶著對道家“無為而治”的理解,我們再來簡單說說“克己復禮”。

在《論語》中,孔子的得意弟子顏淵曾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回答“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由此,孔子就教化提出的“克己復禮”幾千年來被數代人謹記。

儒家孔子說克己復禮,道家老子講無為而治,時代需要“誰”

而孔子這裡的“克己復禮”之目的,其實也有“求仁得仁”的意味。或者可以這樣理解:“禮”作為對人內在品質評定的重要依據,人可以透過自我修養、剋制利己之慾,繼而讓自己外在行為自然而然地符合“禮”。

從上述觀點中推敲孔子提倡“克己復禮”的思維邏輯內涵,其實所謂的“克己”,剋制的是人於社會中面對不同誘惑時被放大的“非自然的”、“迷失自我本真”的利己之慾。

如果內在修養達到一定境界,可以突破眼前的“苟且”,從更高層面看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於此人在為人處世上就不會那麼“急功近利”,繼而從容不迫、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種時候,外在的行為就會自然而然流落出符合“禮”的表現。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其實孔子“克己復禮”的核心,剋制的是與“自然”相反的“利己之慾”,這恰恰就是道家之“無為自化”之無為意味的核心體現之一。

儒家孔子說克己復禮,道家老子講無為而治,時代需要“誰”

3、“克己復禮”不可少,“無為而治”有智慧

說了這麼多,顏小二下面就比較好給出結論了,也就是說,無論是克己復禮還是無為而治,幾千年來,一直是華夏子孫修身養性、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智慧。

過去我們的老祖宗將這些智慧結晶視若珍寶,今天和未來,儒道二家的治世修身之學同樣是我們所需要,且必須珍惜的寶藏。

我們要理解“克己復禮”中“人之求仁”的哲學內涵,體會其摒棄私慾的“積極有為”人生高境界。

而就現代高速發展、更重效益的競爭年代來說,道家之“無為而治”無論是個人平衡“社會人”與“自然人”身份,還是對於團隊領導者如何帶領團隊走向更遠更強,都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各位可以好好體會一下。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釋出,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儒家孔子說克己復禮,道家老子講無為而治,時代需要“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