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江西——客家婚俗

最美江西——客家婚俗

最美江西——客家婚俗

江西的客家人和本地人,不僅語言各異,且習俗也不相同。就婚俗來說,雖然都受中國古代沿襲而來的“六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的影響,但客家婚俗又有著客家人的風俗特點。

客家婚俗,大致有如下幾個程式:提親看妹子,邏屋寫茶單,行聘報日子,嫁娶(出嫁、迎親、成婚),邏七朝與邏月,上門與轉節等。

提親

提親,多經親友或媒人提起,在分別給男女兩家介紹對方的主要情況後,如果雙方認為可以,便由媒人(現稱介紹人)傳庚。“傳庚”,即由媒人將寫有女方生辰八字的庚帖傳遞到男家。男家淨手焚香,將庚帖置於神龕前,祝告祖先預兆吉凶。同時,還會把男女兩人的生庚問卜於星士,看男女八字有無衝害等不利。庚帖放在神龕前經過七天時間,如無凶兆,且女方八字還好,又跟男方小夥子的生庚相合,就算沒有隱患,雙方就會議定日期進行看妹子。

看妹子,是由媒人帶領男家經過選擇的幾個長輩,如父母、親屬或親戚,陪同擇偶的當事人到女方家,瞭解姑娘及其家庭主要情況的一種程式。主要看看姑娘的長相、看她的行動、聽聽她的語言以瞭解姑娘長相如何,有無廢疾,口齒是否清楚等。同時瞭解女方家庭情況。男方經過實地瞭解,至此便可初步決定這門親事同意與否。一經同意,雙方便定期邏屋。

現在,不興傳庚,也不求神問卜。只是雙方經過介紹人初步瞭解對方主要情況和彼此設法見面認識後,雙方父母在聘禮方面又取得一致意見,就定期邏屋。

邏屋立茶單

邏屋,是由媒人帶領女方經過選擇的幾個長輩陪同姑娘到男方家中瞭解小夥子及其家庭情況。透過觀看、交談,主要了解男家的經濟狀況、生活水平、家庭組成及男方長相等。舊時,受封建禮教約束,邏屋都由父母包辦,求偶者不見面。現在,則主要取決於男女雙方中意與否。透過邏屋的進一步瞭解,如果女方中意於男方,來邏屋的人就會住下來與男方議立茶單。

立茶單,或叫寫茶單。“茶單”又叫“禮單”。就是記載聘禮與嫁妝的品種與數量的單子。其內容主要是男家該給女家聘金多少,酒肉魚、禽畜、糧油及其它土特產品多少,果品餅、“水盒”多少,置備哪些傢俱,女家給嫁妝多少等。其次是媒人報酬等瑣碎事項。經男女雙方家長逐項商議,取得一致意見後,逐一寫在全紅貼上,末尾寫上議立茶單時間及男女雙方主婚人姓名、媒人姓名,個人均蓋章畫押。茶單一般隻立一份由媒人掌握。也有一式兩份的,就由男女雙方各執一份。茶單議立後,就意味著初步建立了姻親關係,雙方改口稱呼。這項議婚過程,沿至今日未變。

行聘報日子

行聘報日子,是男方將茶單上所寫的聘禮的大部分或全部送到女方家去,同時將經過選擇的嫁娶日期告知女家,徵求女家的同意。男女兩家對此均頗為隆重。男方除聘禮外,還要置備各色禮品送給女家。女方則邀請親戚朋友赴宴,出嫁時的侍娘和廚師也一併邀請。親友宴後每戶可以領到一份“盒”。所謂“盒”,就是一份禮物。“盒”有幹盒、水盒之別。幹盒用貨幣和餅果組成;水盒則用閹雞或豬肉和餅果組成。每盒價值如豬肉多少斤等和盒的數量都早在茶單上寫明瞭,一般每份水盒在三斤以上,幹盒貨幣約五斤豬肉的價值。這些盒都由男方備好送達女家。受了盒的親友在新娘出嫁時一定得贈送至少與盒的價值相等的禮物給新娘。所以俗稱吃盒為吃桐油,意為要嘔出來。

男家贈送的禮品也不簡單,除送茶單內寫的聘禮外,還須用籮擔著豕、牲、魚、蛋、餅、果、美酒、料香、草紙、紅燭、喜炮等物品。所送禮品,有的雙份,有的湊九數。還要“步儀、司廚、司翰、開埕、秉燭”等紅包。並具“拜帖”作正式建立姻親關係。拜帖連同紅包一併放進貼匣(也稱帖盒)內,匣面題詞或對聯,男家寫出句,女家寫對句。上述禮節至今相沿。

嫁 娶

嫁娶日子是婚期最主要而又隆重的佳期。男女兩家都灑掃庭廚,張燈結綵、貼對聯。

上頭:迎娶頭天,男家備好禮品送往女家。其禮品跟行聘報日子一樣,只是另外要一隻雄雞,叫做“踏籠雞”。此雞女家不但不收領,還須隨之回贈一隻雌雞。這對雌雄雞不殺也不賣,要留下生蛋孵崽,象徵今後子孫繁衍。男家還要備好“開埕、秉燭、步儀、縫儀、整容、侍儀、群儀、迎儀、司廚、司翰”等十個紅包一同送到女家。要具拜帖,分別男拜男,女拜女,女家回帖也一樣。還要具“龍鳳貼”,正式建立夫妻關係。

新人整容與拜祖:“整容”又叫“開面”。整容時要先參拜祖先,然後讓侍娘用絲線、刀剪拔去茸毛。侍娘給新娘梳頭、扎髻、插花、戴銀,新娘穿紅著錦,煥然一新。當晚炳燭焚香,獻牲酌,行“拜祖”禮,新娘在侍娘引導下端肅地先朝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禮,接著拜父母、伯叔、兄長等親眷尊長和外戚朋友長輩,並一一舉杯敬酒。領拜者各有賞俸給新娘以表謝意。現在這禮不變,惟新人妝飾不同。不扎髻不插花戴銀,而是胸佩紅花,肩披紅綢巾,端莊樸素,風雅宜人。

哭嫁:上頭這天,新娘便開始哭嫁,開面之前先哭祖宗和爹孃。開面之時哭侍娘。哭媒人時是又罵又謝。哭男家來等親的眾人時多譏諷。對父母等至親長輩新娘子要跪在他們跟前哭,對平輩和小輩及其他人則一手牽住對方衣衫,一手握了手帕掩面而哭。大部分與其說哭,倒不如說是唱,有章有句有哭詞。內容大多是安慰和勉勵對方的多。表達了新娘既有新婚的喜悅又有即將和親人分別的難捨難分的心情。哭詞有一定的藝術性和民間文學色彩。茲錄數首以供欣賞:

預晚拜父母的哭詞:

其一 哭父

啀阿爸啊呀,月頭(太陽)一出滿嶺照啊呀。爺孃恩情真難報啊呀。兩杯淨酒敬雙親啊呀,聊表妹子一條心啊呀。此刻妹子心裡像火燒啊呀!

其二 哭母

啀阿媽呀噯,梅花朵朵向陽開呀噯,嫁了妹子(女兒)您愛寬心呀噯。屋下事情要操心呀噯,又理內來又理外呀噯,事事都要您去安排呀噯!

其三上轎前哭爹孃:

金雞撲羽尾嫋嫋,嫁了妹子您莫叫。家中還有弟和妹,又有講來又有笑。爺孃啊!墊高枕頭多睡覺。

啀爺孃呀親,親生骨肉暫分離呀親,切莫結壞您身體呀親。好比大風吹綠竹,一陣東斜又復西呀親。爹孃啊!妹子時常都會來看您呀親。

哭阿哥:

其一

啀阿哥呀哥,石榴開花朵朵紅呀哥,勤家立業莫放鬆呀哥。以前阿哥做得好呀哥,以後還要爭功呀哥,家庭富裕最光榮呀哥。啀阿哥呀哥。

其二

啀阿哥呀哥,枇杷結子圓丁當呀哥,阿哥為人挺太方呀哥,左鄰右舍團結好呀哥,家中老少有商量呀哥,阿哥志氣高來勞動強呀哥。

哭嫂嫂:

其一

啀大嫂呀姐,竹篙打水水濺篙呀姐,您要幫助阿媽當好家呀姐,檢柴種菜養頭牲呀姐,啀大嫂呀姐。

其二(上轎時)

啀大嫂呀姐,竹篙打水浪十浪呀姐,嫁了你妹莫各樣呀姐,您要跟娘來邏月呀姐,做啀外家增啀光呀姐,啀大嫂呀姐。

哭弟妹:

其一

啀嫩弟(妹)呀寶,你姐嫁了你莫叫呀寶,上家下屋莫鬥鬧呀寶,有規有矩學好樣呀寶,亂做亂話惹人惱呀寶。

其二

啀嫩弟(妹)呀寶,蓮花出水格外新呀寶,為人處事愛正經呀寶,爺孃罵你莫頂嘴呀寶,伯叔教你也要聽呀寶。

罵媒:

新打茶壺後打蓋,媒人好得一輛嘴。

新打酒壺後打嘴,媒人好得一張咀。……

哭詞都押韻,聽起來好聽,記起來好記。姑娘家到了十七、八歲上就會開始注意去學哭詞。到了哭嫁時又會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加以發揮。

迎親:上頭次日早飯後,男家迎親隊伍擎紅旗、吹喇叭、抬花轎,跟抬夫一起浩浩蕩蕩往女家迎親。花轎一邊貼著紅聯,一邊空著等女家對上,聯語大多是普通化的,處處略同。但也有以姓氏郡名結合婚嫁喜慶的內容而自擬的,卻又往往自然得體,頗有新意。如龍潭的小夥子名叫化龍的娶鳳坳的姑娘招鳳,出一聯雲:“鯉躍龍潭鯉化龍,鯉龍一體”;女家對曰:“鸞翔鳳坳鸞招鳳,鸞鳳和鳴”。現在雖廢除了坐轎,只有騎馬、坐車。但近年也偶聞有對對聯的。

男家迎親隊伍由媒人、兩名少女、擎紅旗者、鑼鼓嗩吶諸樂手、抬夫等組成。迎親隊伍到女家後,女家也準備行妝讓新人出嫁。由兩位哥或叔進閨房搬嫁妝。這時新娘哭哭啼啼,左攔右擋,有意無意的阻撓他們搬嫁妝,阻者和搬者都恰到好處,適度地經過幾番周折才把嫁妝搬出去,讓抬夫裝絆好準備出發。霎時,吹鼓手奏樂鳴金聚至閨房前,催請新人上轎,在鞭炮與鼓樂聲中,新人的哥哥扶著新人立在大廳中央,面朝祖先行辭拜禮,繼而向父母及親眷等拜別。這時,新人與眷屬哭得難分難捨。在戚友的好言安慰下才把新人扶進轎去。花轎抬起後,新人的兄弟把轎送回拉三次,然後順勢將轎送出門。女家親眷紛紛送至第一座橋頭停步(不能送過橋),大家贈送紅包禮金,一番安慰,灑淚而別。

交親:一陣悠揚的喇叭聲從遠處飄進耳門來,頓時,男家歡聲沸騰,佇候新人的到臨。花轎抬到門前,放在預先準備好的一隻大團箕上。一會,廚師一手捉雞,一手握刀,站立面向轎門,口中唸唸有詞,隨之割雞脛血繞轎滴灑一圈,名曰:“祭轎”。接著,侍娘走到轎前,手握米、茶葉撒向轎頂,意為驅逐邪祟。隨即開啟轎門,向新人一揖,新人致答禮,遞贈隨身攜帶的紅包。侍娘引新娘立於中堂。新郎打扮整齊,胸戴紅花,肩披紅巾與新娘並肩鞠躬拜祖。四拜四叩首。在花燭光輝照耀下舉行“雙合”婚禮,即“合光”“合巹”(也有在洞房舉行的),“合光”又叫“撥燈火”,新郎、新娘同時將油燈盞上的兩根分開燃著的燈芯撥攏做一處,兩根燈芯的光就合在一起,使之更光亮。“合巹”又叫“交杯”,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有的用雞湯代酒。婚禮畢,侍娘引新娘入洞房,給籮坐給簍坐,意為新娘今後做事靈活如籮車簍轉。最後給凳坐、給茶喝。此時,六親百客擁擠滿房,跟新娘親熱,討喜糖喜餅紅棗柑桔等。現在不坐籮簍,認為無意義。

是日晚飯後,舉行暖房活動。預先約好六或四人參加,其中外戚由舅老爺或表兄弟參加。暖房時洞房門有一人手舉火燭把守著,參加暖房者,必須逐個題通吉利的詩句方可讓其透過,或打油詩或一、二句順口溜也可。一則討個吉利,二則活躍氣氛。暖房者一般先說些打趣或者取笑把門人的話,比如:“今晚特意來暖房,卻遇猴子把門框,猴子眨眼又眨鼻,唔曉來自於何方?”守門人便也回敬幾句並不許其進去,直到暖房者說出吉利的順口溜方許其進去。暖房者進房後即請新郎新娘賀喜,大家拉手圍成一個圓圈,暖房者致賀詞,接著東主獻上煙、酒、糖、果餅等食品,暖房者逐項題詩作贊才可享用。其間,不時上些非酒非果來,要求一一解答,如將“淨水一壺”、“空酒壺”、“竹葉、梅花”等物品拿來,要求暖房者分別題詩作句,要通順又要切婚慶主題。此外,還有猜謎語、讀迴文詩句、看物組成語、繞口令、續歇後語、對對子、解答數學題等等,五花八門,有今有古,既費神又有趣,知識性、趣味性頗濃,平添了熱鬧喜慶氣氛。最後行團圓贊禮,在喜炮聲中結束。

現在多數仍沿此暖房俗。有的地方搞娛樂晚會,不擇人,不限名額,無論男女老少皆聚坐於房中或廳堂,或歌或舞,或吹或彈,講故事,說笑話等,不拘形式,最後由與會者一人代表致賀詞,新郎新娘致答詞。

拜堂與出廚:次日早上行“拜堂”禮,廳堂之上,紅燭高照,桌上供了牲醴果品。嗩吶聲聲,喜樂奏鳴。新郎新娘在男女儐相引導下,先拜祖宗,後拜父母,再依次拜親屬、戚友尊長,新郎新娘分別跪拜並獻酒和果品,領拜者則賞給一定的禮金,多少不限。拜堂是為了感謝父母操心,親友幫助,同時讓新娘接觸認識親眷鄰朋長輩,這套禮儀現在仍襲。

“出廚”,是對新娘機智與操持家務能力考驗的一項活動。成親的次日早飯後,廚師把廚房裡的飯撈、鍋鏟、木勺、膳(炊)帚等均藏匿起來,只在廚房案板上放一把桿秤,地上放一個豬食盆。然後將事先準備好的九隻碗、九雙筷、九個銅錢放入油膩而又百滾的熱水鍋中,要求新娘把這些東西撈起來。有經驗的侍娘會事先藏好一隻膳帚以幫助新娘把鍋中東西一一撈起。然後稱稱東西,掂掂豬兜,象徵性地在廚內做做活兒,便出廚而去。

現在這種活動改稱為“拜廚”。拜,是拜灶神,感謝廚師。侍娘引新娘進廚房,向灶神跪拜,向廚師作揖敬菸致謝。廚中不擺秤和豬兜,只有碗筷、銅錢各九數放在滾水鍋中,同樣把飯撈、鍋鏟、木勺、膳帚等藏起來,新娘在侍孃的幫助下把鍋中東西盡皆撈起。最後,廚師向新娘致祝賀詞,在進行拜廚活動過程中,嗩吶相伴吹奏。

邏七朝與邏月

新娘出嫁後第七天,由新娘的兄弟或叔輩選兩人攜帶簡單的禮品去望七朝。意為看望新娘嫁到夫家陌生地後習慣與否。邏七朝同時又稱“徑(挭)露水”。讓親人到菜地瓜園免沾露水中毒。孃家來邏七朝的人當天要返回家,不能在女兒夫家留連住宿。

新娘出嫁剛滿月或半月,就由孃家母親伴著女眷六至九人去邏月。去的禮品很豐厚,迎的禮節也隆重。男家特請親屬陪宴,親屬也要分別宴請客人。主家款客異常周到,俗話形容說:“上床酒,下床湯,新親家初來勝貴客”。經過邏月以後,新娘才正式參加家務勞動。這種禮俗形式雖流傳,但內容今有改變。尤其新人不待滿月便主動參加家務勞動了。

上門與轉節

上門又叫轉門。是新婚夫婦一同去孃家探親。經過邏月後一段時間,男家備辦豐厚禮品,請人送到岳父母家去。岳家領受一部分禮品,即用紅柬帖鄭重地請新婿上門。帖內註明“雙鳳同臨”,就是要女婿夫婦同去。新婿到門,岳家也特別歡迎,盛宴款待,並邀親屬陪宴。新婿由岳家親眷帶領到五代以內的親屬家拜訪,讓彼此互相認識。在約半月時間裡,新婿是上家請下家迎,盛饌美酒,餐餐喝得不亦樂乎。岳母是特別疼愛新女婿,朝朝雞蛋酒、夜夜雞肉湯。正如俗話說的:“洗澡在淋盆,娶妻要轉門”。現在轉門大多在次年春節期間,此時正是農閒,大家都有空閒,且節日氣氛濃烈。

轉節,是在婚後第一個端午節。男家備辦禮品,其中有扇子(每人一把)、雞、肉、魚、蛋、餅果等遣新婦歸孃家,名曰“轉節”。新婦在孃家玩樂十多天後,母親偕親眷挑著禮品送女兒返夫家。禮品中除雞、魚、肉、蛋、餅果外,還贈送椅子、績籠(一種績麻用的竹製品)、苧麻、毛巾等物品。

(原載《遂川文史資料第五輯·遂川風物》/199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