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成語小故事:濫竽充數

成語是長期以來形成的約定俗成、富含深意的固定片語或短句,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成語具有寓意深刻、結構緊密、短小精悍的顯著特點。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大多都出自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是中華傳統歷史文化的結晶。

成語雖然大多源於古漢語,但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適用性,雖然時代更迭,歷經千年,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仍然被廣泛應用,我們在寫文著作、日常交流中仍然離不開它。但是,關於某個成語的由來,很多人卻不一定了解。今天我們就透過小故事,講講“濫竽充數”這個成語的由來及釋義。

每日成語小故事:濫竽充數

濫竽充數:濫,假的,失實的,與真實不符,引申為矇混。竽,一種吹奏古樂器。充數,湊數。不會吹竽的人混雜在吹竽的隊伍裡充數。比喻 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充數,或是以次充好。

濫竽充數這個成語來源於《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潛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每次吹奏樂師人數必有300人。為此,臣下為他到處蒐羅善於吹竽的樂師。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待遇特別優厚。

每日成語小故事:濫竽充數

有一個名叫南郭先生的人,平時無所事事、好吃懶做。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樂隊。設法求見齊宣王,吹噓自己竽吹得如何如何好,想給齊宣王吹竽。齊宣王聽了他的吹牛大話,十分高興。可是這個齊宣王也是個糊塗蛋啊,你好歹讓他現場吹奏一曲試試看到底吹得怎麼樣呀,拿現在來說,就是面試、才藝演示,可齊宣王並沒有這樣做。於是,這位南郭先生就順利地進入到了“中央合奏樂團”當了一位樂師。可笑的是,這位自詡為“演湊家”的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樂隊裡,學著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由於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根本聽不出誰會誰不會吹奏。就這樣,南郭先生在樂隊一混就是好幾年,竟然沒有露出一絲破綻,領著優厚的賞賜,過著滋潤的好日子。

但是好事不常。後來齊宣王死了,他的好日子也就到了頭了。原來,齊宣王的兒子齊潛王隨後繼位,齊潛王也是一位音樂發燒友,同樣愛聽吹竽。但是,他與老爸齊宣王最大的區別是,不喜歡合奏,只喜歡獨奏,讓樂師們挨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這個訊息後,嚇得渾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膽的、坐臥不安。總怕這回肯定要露出馬腳來了,這可非同小可,欺君犯上的大罪名,可是要掉腦袋的。恐慌不安的他,覺得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保命要緊。於是,趁還沒有輪到他演奏,就逃之夭夭了。

所以說呢,不論做什麼事情,腳踏實地、真才實學最為重要。這個南郭先生,不學無術,在合奏團混了多年,即使當初不會,耳濡目染也早該學會吹奏了。可他竟然不想學、沒學會,只學會了搖頭晃腦、裝模作樣地表演出會吹竽的樣子,看來奧斯卡還真少他一個金人,大家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