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快評」“死亡教育”就是要我們清白而認真地活著

文/羊城晚報評論員 林如敏

近日,廣東一家醫院舉行了“死亡教育”體驗沙龍,體驗者分享“遺願”、參與臨終遊戲。活動中,連一些專業醫護也動情落淚。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談論死亡近乎一種禁忌。所謂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強調的是要先搞清楚、搞明白活著這件事。

但事實上,對於死亡的思考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比如《古詩十九首》裡,“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等膾炙人口的詩句,就對人的生死、生存價值作了一系列思考和質疑。

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古詩十九首》的頹廢之氣和當時劇烈動盪的社會現實密不可分。具體到死亡這件事,梁實秋寫得很直白,“死是尋常事,我知道,墮地之時,死案已立,只是修短的緩刑期間人各不同而已”。不談論,並不能改變死亡的宿命,很多時候死亡甚至是猝不及防的。

正是因為死之不可避免,人們才更要追問生之價值和意義。“遺願清單”和“死神來了”臨終體驗之所以令人心悸,就在於它以情景模擬、沉浸式體驗讓人直面死亡,從而反過來觀照此岸。生命短暫,如果臨終時才驚覺一生中有那麼多倍感遺憾的人和事,那真不是遺憾兩字所能消解的。

及時行樂或者做什麼都沒有意義的虛無主義最終並不能帶來心靈的療愈。孔子的立場是生大於死,人固有一死,但其精神和價值可以不朽。所謂立德立功立言,這是儒家所提倡的人生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承認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我們也許無力經營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事業,但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努力工作,清白而認真地活著,悲憫感恩地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這就是對社會的貢獻,就是值得肯定的人生價值和意義。

相信這也是“死亡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責編 | 陳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