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耒夜坐抒懷,吟誦了兩首七絕,思與境偕,令人心馳神往

秋末冬初,晝夜溫差較大,尤其是北方地區,天氣逐漸變得寒冷。一般老年人都很怕冷,到了晚上,不是躲在被窩裡,就是圍在爐火旁。可是他們睡眠又少,有時想到一件煩心事,就會輾轉不眠,於是又起身坐起,一時間思緒萬千,更是睡意全無。

北宋才子張耒從小就聰慧好學,他的文學才華也深受蘇軾讚賞。不過詩人的宦途一直不順,晚年退隱後生活也很艱難,但是他從不抱怨,卻一直任運隨緣,還賦詩表達了自己的感想。下面介紹張耒夜坐抒懷,吟誦了兩首七絕,思與境偕,令人心馳神往。

張耒夜坐抒懷,吟誦了兩首七絕,思與境偕,令人心馳神往

夜坐(其一)

北宋:張耒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很多人以為,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不僅才華橫溢,而且也該生活愜意。其實詩人晚年經常吃不飽飯,甚至幾個月都難以在碗中看見肉食。

他平時穿著樸素,衣服上經常打著補丁,卻依然捨不得丟棄。老人本來怕冷,可是他家的棉被卻非常單薄,根本無法抵禦天寒地凍的惡劣天氣。不過詩人性格剛毅,在如此困苦的條件下,也從不氣餒。這首詩就是託物言志,表達了作者自強不息的精神。

張耒夜坐抒懷,吟誦了兩首七絕,思與境偕,令人心馳神往

深秋的夜晚,霜冷露寒,庭院裡月色皎潔,寂靜無人,就連飛鳥和鳴蟲都看不見影子。“夜霜欲落氣先清”,展現出秋夜裡氣清月明的場景。詩人安靜地坐在庭院之中,心情淡定,忘記煩憂,絲毫不感到苦悶和焦慮。

“秋月明、氣先清”,既交代了時節特點,也極力地渲染出幽靜和冷清的氛圍,為下文的議論打下伏筆。氣清顯得月明,月明也更看得清晰,詩人在澄明的月光下遐想,睡意全無,卻自得其樂。

張耒夜坐抒懷,吟誦了兩首七絕,思與境偕,令人心馳神往

夜風吹來,令人感到陣陣寒意,也掃落了枝頭上枯萎的梧葉。“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庭院裡的那棵梧桐樹早已枝葉稀疏,卻依然在寒風中傲然屹立,就像一位不服老的戰士。詩人也以其自比,還從疏落的葉聲中聽出了一種剛毅和頑強,它依然生機旺盛,好像還有使不完的力氣。

作者用一個“真”字,毫不隱晦地表達出自己的讚美之意;“尚有聲”三字,更委婉地透露出不甘落伍、奮發上進的高貴品質。讀者彷彿可以看見,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端坐於庭院之中,他不畏霜寒,也不怕苦難,卻不辭辛苦地聞聲賦詩,細細品味,全詩不僅思與境諧,而且感人至深。

張耒夜坐抒懷,吟誦了兩首七絕,思與境偕,令人心馳神往

夜坐(其二)

半消爐火夜三更,欲滅青燈暗又明。

閉戶無人瞑目坐,此時一念悟浮生。

張耒受恩師蘇軾的牽累,也曾四處漂泊。他先被貶謫到潤州擔任知州,後來又去了宣州,再後來又調任到黃州,可謂幾經轉折,沉浮不定。不過晚年的詩人心境恬淡,所以才比秦觀、黃庭堅和晁補之多活幾年,這首詩就反映出詩人安貧樂道的精神。

張耒夜坐抒懷,吟誦了兩首七絕,思與境偕,令人心馳神往

前兩句描繪了室內的環境,夜半三更,爐火正旺,詩人不僅毫無睡意,而且思緒萬千。紅色的火苗不停地跳動著,顯得異常明亮,反而讓眼前的青燈變得黯淡。

詩人經常在青燈下獨坐,有時奮筆疾書,有時凝神沉思。他忘不了年少時的夢想,也不甘心年老了就一直沉寂。詩人每日筆耕不輟,也時常反省人生,但絕不後悔自己所選的道路。

張耒夜坐抒懷,吟誦了兩首七絕,思與境偕,令人心馳神往

外面天氣非常寒冷,即使門窗緊閉,呼嘯的寒風還會從縫隙中鑽進屋裡。“閉戶無人瞑目坐,此時一念悟浮生”,詩人閉目養神,忘記得失。曾經苦苦追求的名利,如今都成為笑談;曾經不願捨棄的很多東西,現在也都成了浮雲。

看看渡口淘沙處,卻渡卻了人世間多少人;想想溫柔富貴鄉,也是香消玉殞、芳華易逝。酒館茶樓,依然人來車往,卻難以再見那些過往的風流人物。唯有偷得浮生半日閒,才能享受嫋嫋茗煙,領略大自然的恬淡和靜雅,感受片刻的閒暇和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