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之戰後,多爾袞進北京,明臣為何以帝輦相迎?

漫長的中國歷史上,發生了數不清的大規模戰爭。山海關之戰的名氣雖然很一般,對於歷史的影響卻可以排在前十。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殺入北京,崇禎皇帝認為大臣們坑苦了自己,不能忍受亡國帶來的痛苦,在煤山上吊自盡。不得不說,只有李自成農民軍才是威脅明朝最強的力量,因為在山海關以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也絲毫看不出有任何撬動大明王朝的跡象,而農民軍卻用了短短的幾年滅亡了明朝。

山海關之戰後,多爾袞進北京,明臣為何以帝輦相迎?

李自成進攻北京前,崇禎皇帝緊急調遣的山海關5萬守軍進京勤王,他們剛剛出發不久,李自成大軍兵勢就迅速攻入了皇宮。剛剛被崇禎封為平西伯,奉命勤王的吳三桂聽聞這個訊息之後,一時間有些茫然。他不清楚下一步應該如何,所效忠的王朝已經滅亡,新的王朝是否能夠接納他,會如何對待他,都是未知的。

就在此時,李自成農民軍攻打居庸關的明朝守軍,協助防守的太監杜之秩開關迎接農民軍,守將唐通投降。李自成派唐通勸降吳三桂,稱“李自成禮賢下士,已許諾吳三桂父子可封侯。”吳三桂率部準備進北京,抵達秦皇島附近時聽說父親吳襄被農民軍夾打要銀,愛妾陳圓圓被奪。

山海關之戰後,多爾袞進北京,明臣為何以帝輦相迎?

吳三桂怒不可遏,帶兵回擊山海關,擊敗唐通守軍,唐通投降,只留下八騎,身免。

此時的皇太極剛死一年,順治帝年幼,清朝方面是由多爾袞攝政。多爾袞看到吳三桂的求援信,擔心有詐,但這樣的天賜良機又不願意錯過,於是就派人跟隨吳三桂使者去山海關探聽虛實,為了保險起見,讓自己的小舅子親自過去,同時將吳三桂兩個使者中的一人留下做人質。

多爾袞小舅子拜然到了山海關,看到農民軍已經開始列陣,吳三桂危在旦夕,對情況就瞭然了。而吳三桂在李自成的進攻下岌岌可危,再次派人求見多爾袞,並且在信中放棄了之前提出的降清之後的條件,只求多爾袞入關。多爾袞心中大定,起大軍日夜兼程,直奔山海關。

歷史中的很多事情都充滿著巧合,如果多爾袞早到一會兒,李自成或許會撤軍從長計議,如果多爾袞晚到一會,李自成就已經佔領山海關了。但是就在李自成主動對吳三桂發起進攻、雙方廝殺慘烈、吳三桂馬上就堅持不住了的時候,多爾袞大軍到達了戰場。

清朝的騎兵本身戰力就非常兇悍,加上李自成軍隊注意力全在吳三桂那邊,所以當滿族騎兵衝進農民軍陣地時,大軍立刻崩潰,轉眼間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就這樣,在前明將領吳三桂和清朝大軍的聯合進攻下,李自成農民軍主力幾乎喪失殆盡,從此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像樣的武裝了,大好河山第二次落入女真人之手。

山海關之後的第十天,多爾袞率領軍隊一路進入北京,多爾袞率軍進入北京時,明朝遺臣大小官員七八千人朝拜,並且請多爾袞乘坐崇禎的龍輦進城。

山海關之戰後,多爾袞進北京,明臣為何以帝輦相迎?

都說明朝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說起來,氣節可歌可泣,比起前面的漢族王朝宋來說,可是強多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天子雖然死社稷,大臣們卻拉出了龍輦,迎接關外王朝,這是為何?

當然,首先是怕死,多爾袞大軍來了,山海關剛剛大戰一場,血腥味帶著一起進了北京,誰不怕?

此外,不得不說,農民軍進入北京城之後,一些人已經殉國,留下來的都是願意配合農民軍的官員,他們既然能投降農民軍,自然也能投降多爾袞。所以當龍輦拉出來的時候,多爾袞爬上去的時候,沒有人反對的聲音。

至於後來一些人解讀稱,明代官員誤以為吳三桂和多爾袞想要扶植明朝後人,中興明朝,所以才在北京城外列隊迎接、送多爾袞上龍輦,這一點非常值得懷疑。雖然最初努爾哈赤確實是明朝的官員,但後來努爾哈赤自己建國,帶領族人和明朝打了幾十年,北京的官員們不會不知道,所以,多爾袞怎麼可能是來為他們復興明朝的?

官員們熟讀二十四史,西晉、北宋的故事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多爾袞帶領數萬大軍進入北京,想要什麼很明顯,絕不可能是復甦明朝。因此大致可以認為,所謂誤以為清軍準備復活明朝,這只是遺臣們為自己投降尋找的高明藉口罷了。